三国演义读后感

时间:2025-10-03 08:50:24
三国演义读后感汇编15篇

三国演义读后感汇编15篇

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领悟呢?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三国演义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三国演义读后感1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每当这首《临江仙》出现在我的视野里,耳畔就仿佛想起古典剧《三国演义》中杨洪基那深沉而雄浑的音调,令人神往令人神思。心底平静的湖面也泛起美妙的涟漪,思想也像插上了翅膀一样,随着歌曲穿越千年时光,去追溯令人向往的历史……而这,都来自《三国演义》——心中永远的经典。

《三国演义》是一部历史,不详尽而宏大的历史。它记载了从东汉末年黄巾之乱到公元280年约一百一十多年的历史。它以陈寿着《三国志》为模版,经过作者罗贯中大胆的艺术创作而完成的,是高深难懂的正史以一种生动有趣,贴近生活的艺术表现形式展现在广大群众面前,并为人民所喜爱。《三国演义》又是一部小说,作者匠心独运,以妙笔生花沟勒出桃园结义,过五关斩六将,火烧赤壁,借东风,长板桥等一系列生动的故事,为妇孺皆知。他妙趣横生的.文字,以及驰骋于神出鬼没境界的畅快,深深地打动了我,他,也成为我心目中永远的经典。

《三国演义》被学者们列为“四大名著”之一,而它也确实无愧于这一美誉。翻开书,就如展开了一幅画卷。作者并不华丽却十分准确的文字就像点点笔墨给这幅画居然会出朵朵奇葩,使每位读者都深深陶醉于中。这里既有鼓角争鸣,硝烟弥漫的战场,也有文臣武将争权夺利,勾心斗角的纠纷,也不乏风华雪月,情意深长的爱情。引人入胜的情节,让人忘却了这是在述说历史。而分明是在娓娓动听的讲述一个个美丽而动人的故事,我想这大概就是经典之作与众不同之处。

然而使《三国演义》个让人觉得奇妙的是在于他的战争前后经历的细致描写和塑造人物形象方面的,独树一帜。这恐怕是包括《史记》在内的其他史书望尘莫及的,比如赤壁之战,战争的起因是刘备兵败,曹操妄图吞并入吴,诸葛孔明舌战群儒,周瑜抗曹是事情的经过,而后孙曹对峙,巧施连环计,火烧战船这一连串惊心动魄的情节,掀起了故事的高潮,最后又以曹操兵败,关云长义释华容道这原本出乎意料,却又让人欣然接受的结果圆满的叙述了这宏大的战争。而在人物塑造方面,更可以看出《三国演义》的独到之处,刘备的仁德,张飞,赵云,许渚,典韦的勇猛,鲁肃的憨傻都被描写得淋漓尽致,而“宁可叫我负天下,不叫天下人负我”的曹操的毒辣,“安居平王路”运筹帷幄诸葛亮的足智多谋,还有“降汉不降曹”“义薄天云”关公的忠义令然更是被刻画的入木三分,读完《三国演义》满脑子都是那杀声阵阵的战场,个个形象栩栩如生,不禁佩服作者自然流畅的文笔和巧妙的构思,那种宏大一气呵成的气势,令人读完有种无可名状的情感,深深地感受到了它的魅力。

《三国演义》一部巨作!仅凭我的三言两语又怎能细说?如今,硝烟离去英雄不在,千年古事已俱成尘灰,只剩那“刀光剑影,远气了鼓角争鸣”的淡淡哀伤。

三国演义读后感2

《三国演义》这本书的作者、历史背景、主要内容我就不介绍了,相信中国人都知道。在这本书中,我最喜欢的几个故事有温酒斩华雄、三顾茅庐、赤壁之战、七擒孟获等,而最让我感到好笑的是割须弃袍这个故事。

先说“温酒斩华雄”。华雄把孙坚追到寨里后天天使人在外叫骂。这不,诸侯们忍不住了,连派出俞涉、潘凤两员大将,都被华雄斩了。这时,关羽出马了。袁绍及各路诸侯都有点看不起关羽,唯独曹操给关羽斟了一杯热酒,关羽却不喝。他走出帐外,接下来就是一段很精彩的描写了:“众诸侯听得关外鼓声大振,喊声大举,如天摧地塌,岳撼山崩,众皆失惊。正欲探听,鸾铃响处,马到中军,云长提华雄之头,掷于地上。——其酒尚温。”,“大振”、“大举”、“摧、塌、撼、崩”、“皆失惊”、“掷”,这几个词让我们看到关羽的武艺高强,而且在俞涉、潘凤被斩后仍敢战华雄,可见非常勇敢。

再说“三顾茅庐”。刘玄德带着关张来到茅庐,一顾茅庐,没有见到孔明;二顾茅庐,还是没有见到孔明,三顾茅庐,孔明终于被刘备的心打动了,就做了刘备的丞相,为蜀国立下大功。这个故事在情节描述上有用对比来突出人物性格,临走前,张飞建议把孔明捆过来,刘备却要亲自拜访,形成鲜明对比,突出刘备的礼贤下士和张飞的鲁莽。这段故事在诸葛亮的《出师表》里是这么写的:“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所以你知道为什么孔明愿意跟随刘备了吧,士为知己者才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赤壁之战”发生在今天的湖北黄冈附近,是三国演义三大战役中的第二战。孙刘联军联合抗曹,黄盖使苦肉计,诈降,却等孙刘联军到后在曹操船上放火,曹操只得跑到华容道,最后被关羽放了,折兵惨重,特别狼狈。(如果关羽没有放过曹操,三国的历史会怎样更改呢)

“七擒孟获”发生在云南地区,当时还是番族占领,诸葛亮就想擒到他们的首领孟获。他每次抓到孟获,孟获都找各种借口说是其他的原因,“如何肯服”,而诸葛亮每次都说“吾今再放汝去,若何”。直到第七次,孟获才终于服了孔明,“臣相天威,南人不复反矣”。孔明不愧为杰出的政治家,“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得人心者才能得天下。

最可笑的“割须弃袍”是这样的`:马超和曹操打仗,曹操折兵大半,忽然马超部队中有人喊:“穿红袍的是曹操!”曹操急把红袍脱了。又喊:“长胡子的是曹操!”曹操用剑把胡子斩了。又喊:“短胡子的是曹操!”这次曹操又急把胡子包上,曹军大败。这个故事不光写出了曹操的狼狈,还呼应了第一回曹操出场时的介绍“有权谋,多机变”。

《三国演义》中还有个比较有趣的人物——吕布,人们对吕布的印象第一就是“人中吕布,马中赤兔”,第二就是“三姓家奴”,他这种唯利是图,目光短浅的性格注定他不会成功。

三国演义终于告一段落,接下来就该跟着孙猴子大闹天宫了……

三国演义读后感3

《三国演义》是一部断代的历史小说。第一,它把高文典册的史书陈寿《三国志》通俗化了。是原来只有高级知识分子才能读得懂的史书,变成几乎连半文盲式的一般人都可以勉强看得下去,虽有种种原因,而文字通俗最为主要。

第二,把正史变成小说,为了把一件事说的娓娓动听,把一个人说得栩栩如生,容许更多的夸张、虚构、无中生有,化不可能为可能,几乎可以说是作者得到解放,从必然王国走到自由王国。我没有核对《三国志》和《三国演义》之间有什么异同,但我想像桃园三结义、连环计、祭东风、草船借箭、蒋干盗书,以及之后的单刀赴会、玉泉显圣、骂死王朗、空城计之类,恐怕不是《三国志》中所全有的。

第三,反过来说,《三国演义》不只是把通俗化了的高文典册放在一般人手中,还把一般人看的通俗读物放在高级知识分子手中,使 ……此处隐藏12026个字……持、贯彻了一个非常简单、明确的战略指导思想。从未因执行过程中的屡遭挫折和败绩而动摇;也从未因手下强兵悍将的不理解和激烈反对而改变!当然,为贯彻实施他的这一思想,司马懿也采用了多种的手段,并付出了相应的代价。在诸葛亮三出祁山时,司马懿因众将强烈要求出战而大败,竟然对众将破口大骂“汝等不知兵法,只凭血气之勇,强欲出战,致有此败!……”并以开杀戒、行军法相威胁。诸葛亮六出祁山,司马懿上方谷侥幸逃脱之后即坚守不出。为此,他强压心中的屈辱之火,欣然接受诸葛亮差人送来的妇人之装,破了诸葛的激将之计;他玩弄权术,辗转请魏主曹睿降旨,以压制众将的反对意见。

由此可见,坚持就能成功!有志者就能成功!有恒者更能成功!祝愿天下的有志者都能成功!祝愿天下的有恒者都能成功!

三国演义读后感14

终于结束了近一个月的《三国》阅读,速度有点慢,对我来说也是个漫长的过程。毕竟这是古人的杰作。没有白话文那么容易理解。不认识的字要去查,看不懂的句子要在网上寻找答案。虽然在阅读的过程中坎坎坷坷,但是丝毫没有减少我对《三国》的兴趣。相反我发现我开始迷上了《三国》。魏蜀吴三足鼎立的局面持续了近一百年。佩服罗贯中把这一百年的故事写得面面俱到塑造了一大群鲜明生动有生命力的人物形象。曹操阴险狡诈,心狠手辣。刘备大仁大义,礼贤下士,关羽威猛刚毅,义薄云天。诸葛亮料事如神,神机妙算……大小战役描述了近上百场。其中有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夷陵之战。

文武百官献计献策。三国纷争你不服我,我也奈何不了你。

如果在三国中仅仅是欣赏英雄人物,观看国与国之间勾心斗角的话那是大错特错,走马观花倒不如不看,三国被列为四大名著之一并不是没有它的道理,看了它仿佛获得一位良师益友让我受益匪浅,在它的身上我看到了智勇,忠义,还有赤心报国。

魏蜀吴三国纷争之所以能持续近一百年少不了文武百官的辅佐,武的勇猛无敌。文的献计献策。长坂坡赵云视曹操几万人马如同草芥七进七出救了后主,吕布面对各路诸侯的讨伐面无惧色杀的对方魂飞魄散,真可谓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然而仅仅凭借匹夫之勇终不能成就大事,几路诸侯讨伐董卓空费人力资历到头来还是王允巧施连环计使董卓父子俩反目成仇终于借吕布之手铲除汉贼,要说用兵如神诡计多端谁也不如诸葛亮。七擒七纵孟获,初出茅庐便知三分天下,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所以说一个人不光要有胆识有勇气还要通晓古今,文武双全才能成就大事。

读完三国我痛恨董卓的残暴,曹操的阴险,敬佩诸葛亮的`计策,刘备的忍让,欣赏赵云的胆气,周瑜的雄姿英发。但是最让我感动的是关羽的忠义,当他失守下邳不得已投靠曹操时,曹操对关羽倍加厚待为了笼络人心赠送金银珠宝无数,而且三天一小宴五天一大宴,甚至把赤兔马都赠送给他。但是这丝毫没有动摇关羽的忠心。等知道了刘备的下落,过关斩将不顾艰难险阻也要回到主公的身边。三国英雄人物众多,不单单只有关羽是忠义之士,诸葛亮六出祁山,只为刘备临死前的嘱托真可谓鞠躬尽瘁。姜维九伐中原,当蜀国灭亡之后还一心想着兴复汉室。吾主在北不可使我面北就刑,这事审配临死前的一席话。这些忠义人士虽然没有帮助主公完成大业,但是他们的赤胆忠心不得不让人敬佩。

吾祖宗世食汉禄,若不思心报国,与禽兽何异。这是曹操曾经对王允的,你一席话。三国之中英雄辈出。先是剿灭了黄巾贼。后又讨伐董卓。为国为民。在这些人中最受人们拥护的只有刘备了,虽然刘备早年东奔西走,寄人篱下。但是他心慈仁善,对人民倍加爱戴,对国家,赤胆忠心。尽管没有兴复汉室铲除奸贼。但刘备始终是人们敬爱的刘皇叔。除此之外。王允,董承,穆顺。马腾等等。他们在巨大的权势之下毫不畏惧。虽受奸人所害。但一心为了国家。这样的人物流芳百世。永远是后人赞叹的对象。

三国演义有三绝。智绝(诸葛亮)奸绝(曹操)义绝(关羽)我不喜欢奸绝。尽管曹操的奸诈不得不让人佩服,但是赤心报国,光明磊落远比阴险狡诈要强的多。

三国演义读后感15

《三国演义》是罗贯中著。这本书诉说着在烽火连年的战争环境中的一本文学经典。

第一回关羽、刘备、张飞在桃园三结义。他们三个人愿意结为三兄弟,一起报效国家。他们三人按年龄排序,刘备为长兄,关羽为次,张飞为三弟。这时他们三个人决定一起加入朝廷的队伍。

我最喜欢的一回是第二十九回,?诸葛亮智取三城?。这一回说:以前蜀国的五虎将中只剩下一个赵云。他虽然年纪已经很大了,但得知伐魏的消息,还是主动请战。诸葛亮对赵云很信任,就认命为先锋。赵云威风不减当年,上阵后连斩魏国先锋韩德等五员大将。魏国主将夏侯楙慌了手脚,派重兵设下了埋伏来对付赵云。

赵云勇往直前,结果被魏国包围在山谷中。赵云以为自己杀不出去了,这时张飞的.儿子张苞。关羽的干儿子关兴带着两队人马杀来,原来诸葛亮知道赵云的脾气,早就安排了接应的人马。三路人马汇合后士气大振,杀的夏侯楙落荒而逃。

夏侯楙躲进了南安城中,夏侯楙走投无路,只好向诸葛亮投降。最后活捉了夏侯楙。

天水太守马遵接到夏侯楙请求信,正准备发兵,姜维出来阻止说:这是诸葛亮的诡计。姜维献上一计由他带领着三千精兵埋伏在城外,然后马遵带领一队人马号称去支援南安。但不要走得太远,诸葛亮一定趁虚袭击天水,到时候一定会两面夹击打败他。按照他的计策,果然打败了偷袭的赵云。诸葛亮听说有人能够识破他的计谋,非常吃惊,就想把姜维争取过来。

有人问诸葛亮:为什么不捉夏侯楙?诸葛亮呵呵一笑说:夏侯楙不过是只鸭子,而姜维是只凤凰呀!

只要思考,都能聪明!

我从前认为诸葛亮很聪明,我看到这一回时,这才知道,姜维也很聪明啊!以后我也得多动脑筋,多思考啊!

三国演义是罗贯中著。这本书诉说着在烽火连年的战争环境中的一本文学经典。

第一回关羽、刘备、张飞在桃园三结义。他们三个人愿意结为三兄弟,一起报效国家。他们三人按年龄排序,刘备为长兄,关羽为次,张飞为三弟。这时他们三个人决定一起加入朝廷的队伍。

我最喜欢的一回是第二十九回,?诸葛亮智取三城?。这一回说:以前蜀国的五虎将中只剩下一个赵云。他虽然年纪已经很大了,但得知伐魏的消息,还是主动请战。诸葛亮对赵云很信任,就认命为先锋。赵云威风不减当年,上阵后连斩魏国先锋韩德等五员大将。魏国主将夏侯楙慌了手脚,派重兵设下了埋伏来对付赵云。

赵云勇往直前,结果被魏国包围在山谷中。赵云以为自己杀不出去了,这时张飞的儿子张苞。关羽的儿子关兴带着两队人马杀来,原来诸葛亮知道赵云的脾气,早就安排了接应的人马。三路人马汇合后士气大振,杀的夏侯楙落荒而逃。

夏侯楙躲进了南安城中,夏侯楙走投无路,只好向诸葛亮投降。最后活捉了夏侯楙。

天水太守马遵接到夏侯楙请求信,正准备发兵,姜维出来阻止说:这是诸葛亮的诡计。姜维献上一计由他带领着三千精兵埋伏在城外,然后马遵带领一队人马号称去支援南安。但不要走得太远,诸葛亮一定趁虚袭击天水,到时候一定会两面夹击打败他。按照他的计策,果然打败了偷袭的赵云。诸葛亮听说有人能够识破他的计谋,非常吃惊,就想把姜维争取过来。

《三国演义读后感汇编1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