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书笔记心得体会
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书笔记吧。那么如何写读书笔记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读书笔记心得体会,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读书笔记心得体会1读了《一份个性教案》这本书心中有一些体会,深知要当好新时代的教师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对学生的成长和成才的作用不言而喻。古人对教师的职责概括为:传道、授业、解惑。这其实只指出了老师“教书育人”的职责中教书的一面,而“为人师表”则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人格上的要求。师生关系主导在教师,据有关调查证明,教师的行为和态度是决定师生关系亲疏的决定因素,70%以上的受访问者认为影响师生关系的主导因素在于教师,66%的学生认为自我和班主任的关系还能够,24%的学生认为和老师关系比较融洽,因为老师和蔼可亲,或是因为自我学习好老师喜欢。只有少量学生认为和老师关系不太好,原因是因为自我的学习成绩不好或不守纪律。过去那种认为师生关系情同父子母女的传统认知受到了挑战。而且,师生关系和学生理解教育程度有必须的联系。随着学生受教育程度的升高,他们与班主任的关系出现趋于平淡的趋势,也就是说年级越小、学历较低的学生与班主任的关系越好。而学历较高的大学生,他们生活学习独立性更强,与教师的接触机会较少,彼此可能缺乏互相了解的机会,他们当中的大多数人认为自我与班主任的关系一般。教师就应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主动经常与学生沟通交流,愿意与学生成为朋友,建立起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遇事冷静,不随便发怒,不以威压人,处事公平合理,不抱偏见,对自我所有的学生一视同仁,树立较高的'威信。
教师要重视教育法规的学习,具有依法执教意识,以及对违法违规行为的辨识力,要尊重学生,不得变相体罚。
教师要注意提高自我的思想修养。教师要严格要求自我,自觉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和有关规定,以身作则,洁身自好,以德服人,以身立教,为学生树立起楷模的形象。教师要具有高度的工作职责感。一名称职的教师要以对历史、对社会、对家长、对学生高度负责的精神,努力做好教书育人过程中每个环节的工作。热爱学生的老师最受欢迎学生渴望的不仅仅仅是从老师那里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得到老师的关爱。
读书笔记心得体会2嘉布莉.丽文的《A.J.的书店人生》对我个人而言,是一本关于爱的小说,爱及文学,爱及书店,爱及身边至亲、朋友。扩大而言,有如《图书馆学刊》给它的评价:“这是一本关于生命、救赎以及第二次机会的小说。有趣、温柔、感动人心,不时提醒着我们阅读与爱的理由。”
故事的主人公艾杰,和第一任妻子妮可在大学相识(在书中死于车祸),进入研究所前两人结婚。妮可想当诗人,攻读二十世纪女诗人研究的博士学位;艾杰的.博士论文题目是爱伦?坡作品中对于疾病的描述;但是他从未喜欢过且发自内心的鄙视。于是妮可建议他开书店:
艾杰说:“再多说一些。”
妮可说:“你知道吗,我的家乡没有一家书店。”
艾杰说:“真的!艾利斯岛看起来就像是个应该有书店的地方。”
妮可说:“一个没有书店的地方,根本算不上是什么地方。”
于是两人放弃博士学位,动用妮可的信托基金,搬到她的家乡,开了间岛屿书屋,比电影《海角七号》更浪漫,更温馨:我的家乡没有图书馆,但是它有一家书店。
尽管艾杰爱书并且拥有一家书店,他其实并不喜欢作家。艾杰觉得作家多是邋遢、自恋、儍气,而且通常令人讨厌。一旦他成名后,又有自大的倾向。书中天地宽,不是作家选择艾杰,或者是他要侍候作家,举办新书发表会,就是艾杰选择作家。这样的工作态度,使得岛屿书屋成为有特殊文学品味的独立书店;当地也没有第二家书店。
某年圣诞节,艾杰母亲送他一台电子阅读器,他认为这比大型连锁书店更糟糕。艾杰的再婚妻子爱蜜莉亚劝他:对一个热爱阅读的家庭来说,这是份完美的礼物,很多书店都在找出销售电子阅读器和传统纸本书籍的方法。是的,两者之间共荣共存,而不是谁取代谁。现在提倡电子阅读器的纸媒或电子媒体,是否觉悟自己最后会被独大的电子阅读器销售渠道兼并?原先的帮凶,只有成为独大者的垫脚石。假如我们也只有一家亚马逊,这样的阅读生态有趣吗?
艾杰读过罗德?达尔的《书商》,有一句写给玛雅的感言:“它对我深具意义,而我做得越久(卖书。没错,当然了,不过如果不要太多愁善感的话,活着也是),我就越相信这是人生可能的目的。为了与人连结,我亲爱的小书呆子,只是为了连结。”
就像岛屿书屋是一间维多利亚小屋,门廊上挂着褐色的招牌,上面写着:“没有人是孤岛;一书一世界。”艾杰因脑瘤过世,书屋后来由他的好友蓝亚克斯警官和亡妻的妹妹伊思美接手。同时从事出版社图书销售、再婚的未亡人爱蜜莉亚,将岛屿书屋的记录留在她的客户笔记最重要的位置:“有这种书店,我很有信心说出版业能够延续很久。”永远生生不息,传承下去。
读书笔记心得体会3《四世同堂》是老舍先生的作品,以前对于老舍先生只读过印在语文课本上的《茶馆》的片段,与大学时期看的《骆驼祥子》,阅读《骆驼祥子》的时候并没有太多的生活阅历,以至于当时并没有理解很深,对于故事也只是单单按作小说来理解。
《四世同堂》是我今年读到的这些书里面最好的一本,虽然书很长,合计字数有一百多万,但是这本书读后的体验远远超过那些一百多万的网络小说,所以我诚恳的建议,如果有读书习惯的朋友,可以把这本书买下来或者下载下来看看。
1、故事
《四世同堂》讲述了北京一个不起眼的胡同小羊圈,里面住着的一群人在日本入侵中国以后所遭遇的种种磨难。而书名的《四世同堂》主要指的是小羊圈里面最有福气的祁家(这个福气指四世同堂)。
全书分为三个部分,第一个部分叫《惶惑》是指日军刚刚入侵中国的时候,北平老百姓心中的迷惑与不解,比如祁家老爷子的看看米缸够不够三个月之类的描述,对于战争大家都没有太多的了解,很多人和祁老先生一样觉得或者三个月就过去了,日军就会退出北平。到底要不要反抗,到底要不要顺从,大家心里都没有一个底,要逃出北平吧,万一没几天又和平了,读书的丢了学历,工作的丢了饭碗。要不要做日伪的官员呢,做了吧怕没几天好日子又要撤职,还落个汉奸走狗的坏名声,不做吧又害怕丢了捞油水的活路。
第二部分叫《偷生》这部分非常的压抑,也是出现了日伪官员狗咬狗的情景,百姓的生活开始拮据,但至少都可以没有尊严唯唯诺诺的活下去,而人民也开始意识到和平无望,必须自己反抗。
第三部分叫《饥荒》这一部分故事,也是战争最后的残酷,不管对于日军还是北平城里的居民,生活变得困窘不堪,大街上是不是都是饿死的民众,而住在1号屋中的日本家庭,也因为战争变得妻离子散,只留下老人和孩子在家。而这本书的`一大亮点,在于通过祁瑞宣与日本老太太的对话 ……此处隐藏10858个字……。他不再只是个沉浸于自己阅读世界的书呆子,他成为一个愿意与人分享好书,分享阅读感受的小岛书店老板。
我们因为爱一个人而爱上世界上的其他人事物。这就是爱的能量和魔力。爱,丰富和改变我们的生活,让我们的生命变得丰润而辽阔。在爱中的人会有一股趋向完美的动力,不断获得成长和勇气,度过人生的不幸与悲哀,甚至战胜死亡的恐惧。所以,我们在生活中可以看到那些因爱改变的人。处在人生低谷,陷入深渊的人因为看到爱的光亮而得以振作和重生;软弱依赖他人之人因为爱而变坚强和独立起来;自私又逃避责任的人因为爱而学会付出和承担......这就是爱的魔幻又现实的力量。
这本书讲了书的故事,岛上书店,书店老板,出版社业务员,写书的作者,失窃的书,还有无数的书名贯穿全书;这本书讲了阅读的'故事,书中每个章节的题记是主人公的读书笔记,还有许多与读书相关的片段,一段段关于阅读品味的谈话;这本书更了讲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与沟通,讲了爱如何改变人的故事。两个爱书的男女因为阅读品味一致而情投意合,相互爱恋,克服重重困难在一起。因为爱一个弃婴,一个孤僻的男人不再封闭自己,不再愤世嫉俗,他开始敞开心扉,与其他人去交流,去建立关系,于是他看到了人们的善意,交上了贴心的朋友,也将书店的生意越做越好。
这本书让我看到爱与被爱,付出与接受在我们生命中占据著多么重要的位置,也让我看到无人为孤岛,人们是如何通过爱相互关联的。它能拯救陷于孤独绝境中的我们,它能让我们感受到存在本身的美好,它也许也是我们活著的意义之一。
我相信,这本《岛上书店》爱书之人会喜欢,普通读者也会喜欢,它具备有趣又动人的故事,真实感人的情感,优美活泼的语言,多元丰富的内涵等诸多好书元素。故事从一开始就非常扣人心弦,让人一路读下去,充满阅读的快乐。我在旅行的路上,在夜晚的灯下都不忍放下这本书。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孙仲旭老师参与了此书的翻译,感谢他的付出,我们才有机会读到优秀的译作。
很喜欢书中主角A.J.费里克说的一句话,将之作为本文的结尾。“我们不是我们所收集的、得到的、所读的东西,只要我们还活著,我们就是爱,我们所爱的事物,我们所爱的人。所有这些,我认为真的会存活下去。”
读书笔记心得体会12虽然世界上有很多不同的人种,而文化背景差异大,各有各的思惟模式、生活、工作方式,但大家共有的目标及心愿却是相同的。就是追求“快乐、幸福、健康、财富等。
然而,快乐的反面「苦」并非是我们想丢就能丢,事实上它是丢不掉的。
「苦」的因、一切烦恼的根本是什么呢?佛家讲是「我执」,一种执为自我的心。「我执」愈强时,不仅会造成自己的不开心,也会造成别人的很多的问题。比如:怀有瞋恨心。一个人心中对他人、对社会总是充满怒恨、嫉妒心,这人不仅造成自己的不开心,也致使周遭的人感受到痛苦。我们可以发现这世界上的人也好,各种动物也好,都有「我执」这个烦恼。时常在生活中,我们总是关心自己多一点,总是观察自己多一点,对别人的关怀比对自己少一些。我们总是执着「我」。
破除“我执”是人们学习佛法的根本内容,同时也是整个东方哲学的核心。佛法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破除“我执”的一系列教育和训练方法。其实不光佛法,我国古人讲的凡人和圣人的区别,就是以是否破除“我执”作为最主要的区分标准。可以这样说,一般人之所以是一般人,就是因为有“我执”;圣人之所以是圣人,就是因为已经(至少在相当大程度上)破除“我执”。关于破除“我执”,佛门中有很多方法。同时破除“我执”有很多层次。实证无私是一种层次,超越生命意志(末那识)的束缚是又一种层次,洞察宇宙和生命的本质(见性)是最高层次。可以说,整个学佛的.过程都是破除“我执”的过程。
自私心理和人类合理的自我保护意识不同,更多是人性局限性的表现,在很多情况下是人们产生扭曲欲望和错误认识的根源,而自卑心、自慢心和固执心无一例外是人们后天的情感模式发育不良造成的人格缺陷,会对人的情感指向和正常思维造成严重影响。为了达到更高道德境界,保持身心健康,人们必须首先破除私心和私欲对人格的束缚。对于现代人,领会破除“我执”的意义和基本境界,即使做不到无私、见性等最高境界,但是在领悟的过程中,人经常进行自省对于保持心理健康仍然有重大必要。当一个人确实去思维、正视这个心上的烦恼,也就是「我执」这个问题,并且愿意透过修持来去除这根本问题,这个人是有可能得获真正的快乐,而这个快乐是永恒不变的;
富贵、儿女、长寿都是人在人世间最执著的东西,所以,人总想留住美好的东西,控制命运、控制世界,这是凡人本性“我执”使然。然而现代人的人生的悲喜都在于人对未来的不确定性,有些人不审视自己内心,只是盲目地向外面追求名利福寿;过份的乱求,过份的贪得,为求而不择手段,那就把心里本来有的道德仁义,也都失掉了。
现代人的浮躁,只想到今世享受一切福报,有些人觉得遵守道德,并不能得到什么真正的好处。相反,投机取巧的、损人利己的人并没有吃亏、甚至得到很多实在的利益。实际上这是一个长期、短期利益,身体和心理统一的问题。
人应当知道,一个人的平安,身体的健康,美满的生活,事业的成功......这许多好事,都可以说是一种福。当他遵守道德的时候,心境坦荡,在做善事的时候,因为帮助别人得到了很多快乐。许多身体上灾祸没有降临,这些是很大的福分。其实福和祸包含的范围很广。中国古人讲“莫因善小而不为,莫因恶小而为之”。这都是告诉你怎样成为一个高尚的生命。
孟子所说,“求之有道,得之有命”。甚至孔子在五十岁发出了“天命不可违也的感慨”。然而,《了凡四训》这本书明确告诉我们命运可以改变。怎样改变命运是掌握在自己手里。人是因为先天、后天的“我执”所影响迷失了先天的本性,使人迷失的心智,无法认识命运的真相。
人只有提升自己的道德标准,以至诚为立人之本,明辨善恶的标准,扶正自己的思想及心态,才能逐步把握自己的命运,开始改变自己的命运。《了凡四训》中所讲,求外
之心,不可能得到人所想要的美好的种子。所有各种的福田,都决定在各人的心里。福离不开心,心外有福田可寻,所以种福种祸,全在自己的内心。
人的行为是由思想所主导,一个人如果真正能够做到始终向自己内心里去寻找问题,那他就一定能够在行为上达到自己的目标。以至诚为立仁之本,“莫因善小而不为,莫因恶小”而为之,在思想和行为上都做一名有仁义道德的人,身外的功名富贵也会伴随而来,内外双得。
总之:《了凡四训》这本书给我的最大的启示有两点:
一、人类所有苦恼的源泉是先天和后天的“我执”,,要想保持身心健康,人们必须首先破除私心和私欲对人格的束缚;
二、一个人的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人要想改变命运,必须要提升自己的道德标准,要以至诚为作人根本,明辨善恶,努力为别人、为社会做更大、更大的有价值的事情。
在现实的生活中,如果大家都能为社会、为集体、为他人贡献自己的爱与行动,理解别人,摒弃自私自利与损人利己,那么,命运一定可以改变,你的努力奋斗就是符合天道的,个人与社会都将从你的努力中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