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学教案(精)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科学教案7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科学教案 篇1活动目标:
1、在操作活动中,积累有关转动的经验,了解转动是运动的一种方式。
2、尝试用多种方法使物体转动,体验转动的乐趣。
3、积极参与探索活动,愿意和同伴交流自己的发现。
活动准备:
1、各种可以转动的物体(风车、发条玩具、陀螺、皮球、杯子、塑料盆、积木、雪花片、椅子、溜溜球、绳子、筷子、牙签等)
2、音乐“圆舞曲”,录音机
活动过程:
一、玩转动玩具,初步获得有关转动的经验,感受有趣的转动现象。
1、教师提出游戏要求:玩玩具的时候仔细观察,说一说你是怎么玩的,有什么发现。
2、幼儿自选玩具操作,教师引导幼儿用语言交流自己的玩法和发现。
3、小结:通过手的运动,这些玩具都能转动起来。
二、提供生活中常见的一些能转动的物品和体育器械,引导幼儿用多种方法使它们转动。
1、幼儿尝试转动自己的小椅子,教师引导:“它能转动吗?怎样转呢?”
2、教师:“这儿还有许多玩具,它们能转动吗?现在我们来比一比,看谁能用更多的方法让它们转动起来。”
3、幼儿操作,教师鼓励幼儿运用多种方法使物体转动。
4、幼儿交流自己的转动方法。
三、引导幼儿用两种材料合作转动,使物体转动的更快,时间更长。
1、教师引导:“刚才小朋友想了各种办法让物体转动起来,那现在老师又要让你们动脑筋了,你能不能两种材料合作,让它们转动的更快,时间更长?”
2、幼儿探索操作,教师鼓励幼儿大胆创造。
3、幼儿交流自己的操作方法。
四、提问:“在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可以转动的物体?”
五、游戏“身体转转转”
1、提问:“我们的身体能转动吗?”引导幼儿创编各种身体转动动作。
2、播放音乐“圆舞曲”,引导幼儿伴随音乐做身体转动游戏。自然结束活动。
设计思路:
孩子上大班时,我们允许幼儿在书包中自由携带一种玩具。孩子们不约而同的带来了许多可以转动的玩具,如:各种各样的陀螺玩具、发条玩具、溜溜球、抽拉转动玩具等,他们在课间活动时常聚在一起比赛“谁转得快”,玩的非常开心。其实,在生活中,幼儿还能够接触到许多类似有关转动的现象,如:旋转木马、呼啦圈、球类游戏、电风扇、洗衣机等,这些生活中的转动现象幼儿虽然经常接触,但往往被他们所忽视,为了引发幼儿对生活中已熟悉的东西进行再观察、再探索,我们设计了这一活动。整个活动从幼儿兴趣入手,结合幼儿生活经验,让每一个幼儿都“动”起来、“活”起来,使幼儿在活动中充分体验转动的乐趣,满足了好奇心。活动中,提供了大量的操作材料,并分层次逐步投入,鼓励幼儿想办法让这些材料都转动起来,这种与材料互动的学习方法增强了幼儿的自信心,引发了幼儿的表现欲望,激发了幼儿的创新思维。
活动主要分五个环节进行:
第一环节:提供了许多有趣的成品转动玩具,如:发条玩具、陀螺、溜溜球、音乐盒等,这些玩具新颖有趣,孩子非常喜欢,大大激发了了他们参与探索的兴趣。这一环节没有什么难度,主要是在游戏过程中引导幼儿发现这些玩具都可以转动,并在与同伴交流时正确运用语言表达自己使玩具转动起来的方法,尤其是动词的正确使用。
第二环节:提供了许多生活中常见的物品,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可以转动的体育器械,如:呼啦圈、球、绳子、自制飞盘等;一类是生活用品,如:塑料盆、碗、小圆筐、手绢等。这一环节和幼儿生活经验密切结合,重点是鼓励幼儿运用多种方法使物体转动。
第三环节:在第二环节的基础上,引导幼儿尝试将两种物体放在一起转动,并要求转动的时间要长,速度要快。这一过程需要幼儿积极动脑,在和材料的互动中探索各种转动的方法。
第四环节:引导幼儿结合生活经验,寻找生活中可以转动的物体。大,考吧.幼师,网出,处!这一环节将活动内容进行了拓展和延伸,引导幼儿去关注生活中的转动现象,将活动和生活密切结合在一起。
第五环节:引导幼儿玩身体转动游戏,在欢快的气氛中自然结束课题。这一环节,幼儿伴随音乐转动身体的各个部分,充分满足了幼儿好动的个性,使幼儿直接通过自己的感觉器官认识和感受转动带来的'有趣现象。在音乐方面,特意选择了三拍子的音乐“圆舞曲”,音乐本身旋律欢快,非常适合幼儿玩身体转动游戏。
在本次教研月活动中,我设计了大班科学活动《快乐转转转》,在活动中幼儿大胆探索、大胆尝试,体验了发现的乐趣,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反思整个活动设计、组织过程,我认为最大的成功在于我认真分析了教材,解读了目标,让孩子成为了活动的主人。
一、活动内容的确定——抓住孩子的兴趣点
在对大班的科学活动进行分析后,我确立了转动这一主题。转动是大班科学活动中的一个内容,在上期教学大班时我发现大班的孩子对转动非常感兴趣,经常用幼儿园的玩具或自己的铅笔等玩转转转的游戏,他们想尽办法使自己身边的东西像陀螺一样转动起来。那现在的孩子对转动是否感兴趣呢?我主动向方老师和谢老师了解大一、大二班幼儿的活动情况,通过了解发现大班的孩子(特别是男孩)都喜欢玩转动的游戏。因此,结合本期大班科学活动的教学内容和幼儿的兴趣我选择了转动这一主题。
二、目标的确定——了解孩子的最近发展区
一节好的课首先要确立适宜的活动目标。科学活动的本质是一个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科学活动是孩子的主动探究的过程而不是呈现结果的过程。在设计教案的过程中,我首先想到的是这个活动要幼儿探究什么,怎么探究,达到怎样的目标。是让孩子尝试使用多种方法使物体转动呢,还是让孩子使本身不会转动的物体转动起来?在对孩子进行观察后我发现孩子们平日里都是使不会转动的物体(如铅笔、杯子等)转动起来,如果把目标定位于是本身不会转动的物体转动恰来,这个活动对幼儿而言是没有挑战性的,也是没有发展的。《纲要》指出,幼儿教育的目的是要使每个幼儿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因此我将活动的难点定位于让幼儿尝试多种方法使本身不会转动的物体转动起来。
三、提供适宜的材料——了解孩子的真实需要
《纲要》中明确指出:“教师要为幼儿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教师应提供怎样的材料呢?哪些是孩子熟悉的、安全的本身又不会转动的呢?在材料的投放中怎样体现孩子的不同的发展水平呢?怎样保证每个孩子都能参与其中,又能获得成功且又有一定的挑战性呢 ……此处隐藏4399个字……在照片上和活动录像上又发现新的问题,并且他们没有见过消防员灭火的真实场景,对叔叔自身的防护、他们的本领了解不够。我还注意到,在主题目标中提到:了解交通设施及其与人们的关系。我认为在此活动上可以迁移这个目标,让孩子发现体验消防工具和消防员之间的关系。
另外,在日益重视的消防安全宣传“四进”活动中,越来越关注对提高孩子对消防安全的意识,以减少火灾事故的发生,培养他们的抗御能力,让孩子健康成长。所以,我们就设计了这个活动。
活动目标
1.在比较、讨论、共享中进一步激发对消防装备和消防员的秘密的兴趣。
2.愿意将自己的想法积极的表达出来。
活动准备
录像、照片、联系好的消防叔叔和他的装备一套、工具若干、幼儿的服装一套、录音
活动过程
1.激发兴趣
① 回忆上次在消防队里看到什么?引出需要解决的一些问题,进行询问
(说明:
1、 语言上和第三者的互动对幼儿更是一种挑战。
2、由于消防车内部非常复杂,让幼儿寻找无疑存在一定障碍,如表述不清,时间上拖沓,专业性东西多。与他们生活范围联系不强。
3、问题不是凭空想象的`,只有对事物有了一定的了解,才会产生问题。他们提出的问题既有个性的也有共性的,这种认知冲突可以在交流分享中整合提升他们的经验。)
② 小结并提出消防车上有那么多用具可以帮忙,那消防员叔叔自己还需要带些东西吗?
2.感知讨论:
① 询问除了车上这些东西自己还要带东西吗?
原来叔叔需要一些可以帮助他救人并且保护自己的东西,猜猜看哪些工具是叔叔需要的?要这个做什么用?
(说明
1、 选择5样东西比较适和幼儿,易于观察、比较。
2、体现一种经验的连续性有效性。从提问到讨论,后一个活动成为前一个活动的递进。)
②消防服。(警铃想起)什么声音?这个铃声是在告诉叔叔什么呢?
今天我们来做小小消防员和叔叔比赛穿衣服好吗?。
(说明:
1.具体形象的比赛让幼儿真实感受到消防叔叔的速度,自然产生一种敬佩。2.焦点集中,活动紧凑,孩子的兴趣更高。)
③想想为什么叔叔穿得这么快?
我穿上消防服提问:我可以像叔叔一样救火出警了吗?我要带上什么?
这些东西我都带好了可以去吗?你们上次看到叔叔训练些什么?
(说明:
1.对孩子发现答案的再现和肯定,消防服为何穿得那么快。
2.对所学知识和经验的回忆可以起到复习巩固的作用。新受的东西让孩子反复体验才能达到好的效果。)
3.体验观摩
① 看叔叔在做什么?
② 小结:原来他们还要天天练本领,这样在救火时既能飞快地赶到着火的地方,又能救助别人,保护自己。你们想做消防员吗?
(说明:
1.对先前若干问题的回应。
2.速度一个比一个快,感受消防叔叔的不寻常、不容易,激发孩子热爱叔叔的情感。)
活动反思
1.注重孩子的经验和体验是非常重要的。整个活动内容的交流讨论都从幼儿的生活实际出发,在他们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组合为新的经验。在学习活动《消防叔叔了不起》之前,我们参观了消防队里的部分装备,孩子们对消防车和消防叔叔的生活有了初步的了解。通过这次活动,他们知道消防员叔叔除了车上有救助别人的东西还要有自我防护的物品等。
2.整个活动能注意多方面的整合,尤其是情感上的关爱、愉快体验;数概念的组合:数数叔叔一共要几样防护品、左边的大大、中间的小黑、右边的小小;常识性的如水带的扁与粗的变化、工具的不同等。
3.师生关系融和,互动自然,语言上比较幽默。整个活动孩子的注意集中,主动性很高。他们敢于提问,积极参与,大胆表达自己的见解。
4.学习活动中,层次清楚,环节紧扣,从孩子们的反应看出他们对消防工具、穿衣比赛,观看录像的兴趣是极高的,说明这几个点抓得好,目标达成。
活动不足
随机问题的处理和把握上不够灵活。比如,活动中消防斧的安全性问题、叔叔需要的五样工具都是绑在皮带上的等我都可以提一提,纬度和触点再伸长些。
科学教案 篇7一、活动目标:
1、了解夹子的仿生学原理和妙用。
2、通过探索,了解夹子不同着力点与用力大小的关系。
3、在了解夹子用途和使用的基础上尝试进行艺术化创作。
二、活动准备:
1、与幼儿共同收集夹子(如碗夹、发夹、报夹、馒头夹、衣服夹、气筒等);被夹人手一个。
2、拍摄夹子的非常规用途的录像、“夹子舞”音乐。
3、卡纸的几何图形纸。
三、活动过程:
(一)夹子的仿生学原理:
1、出示螃蟹,观察它的两只大手:看着螃蟹的大手,你会想到我们生活中经常用的什么东西?
2、介绍夹子的来历:人们就是看到了螃蟹等动物的大手会夹东西,就发明了夹子,使我们做一些事情变得很方便。
(二)夹子的用途:
1、提问:你认识这些夹子吗,是干什么用的?(幼儿讨论后回答。)
2、看录像,了解夹子的非常规用途。
(如下雨天用夹子夹住雨披,可以防止被风吹飘:开袋的饼干用夹子夹住,可以防止受潮:骑车时裤管太大,用夹子夹住,可以防止卷进车子里等。)
3、听快板儿歌,小结夹子的用途。(儿歌附后)
“夹子的.本领真大。老师把小朋友讲的夹子的用途编成了一首好听的儿歌,老师还用这被夹来打节奏呢!”
(三)夹子的杠杆原理:
1、幼儿第一次尝试探索:“小朋友用过夹子吗?今天我们来使用被夹。”(把夹子比喻成“鱼”,让“鱼”咬在自己的身上。)
2、幼儿第二次尝试探索:“夹子还有一个小秘密,请你比一比:在‘鱼’的尾巴处按和在‘鱼’的身体上按,手的感觉怎样?”(让幼儿用一只手和两只手分别按来感受。)
3、教师小结夹子的秘密。
(四)夹子的艺术化创作:
1、介绍材料,提出创作建议。“刚才大家都学会了省力使用夹子,也知道了夹子还可以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美的享受。今天我们就用各种各样的夹子和图形宝宝(把卡纸裁成各种几何图形)来做成你喜欢的东西。
2、幼儿创作,教师指导和帮助。
3、幼儿自己在黑板上展览作品,请幼儿来做自我介绍。
(五)夹子王国开“舞会”。
1、讨论:我们现在变成一个夹子,我们身体的哪些部位可以做成夹子一开一合的样子?
2、听音乐自由创编动作。
附儿歌:夹子本领大
夹子种类真不少,它的本领更不小,夹衣服、夹报纸,夹头发、夹被子,夹饼干,夹菜碗、紧急情况更有用,大家不要小看它,有了它,我们的生活真方便,有了它,我们的生活真正美,真正美!(——缪敏燕)
![中班科学教案[汇总10篇]](https://img.jihtu.com/upload/7008.jpg)


![语文教案3篇[荐]](https://img.jihtu.com/upload/4805.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