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鸦喝水》教学反思

时间:2025-07-02 04:30:08
《乌鸦喝水》教学反思汇编15篇

《乌鸦喝水》教学反思汇编15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要有一流的教学能力,在写教学反思的时候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学失误,教学反思我们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乌鸦喝水》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乌鸦喝水》教学反思1

一、导入新课:

出示图片:图上的小动物你们认识吗?指答,板书“乌鸦”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与乌鸦有关的故事。补充课题“喝水”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观看乌鸦的外形,形象地记忆“乌鸦”,激发了学生的识字兴趣。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生自读课文,读准字音,注意词儿连读。

2、生字都认识了吗?小组长检查生字词

出示去拼音的生字,指名分小组读。

3、出示生词,指名分小组读。

4、分节指读课文,正音。

设计意图:“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是理解课文的基础。通过小组学习、带拼音读、去拼音读、指名读的形式,由字到词再到段,逐层深入,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使学生初步读熟了课文,了解了课文的大概内容。

三、精读课文:

(一)学习第一段

1、出示:一只乌鸦口渴了,找水喝。

指名填空

“到处找”是怎样找?指名表演。

指导朗读:如果你就是这只乌鸦,心情怎样呢?

把这种着急的心情读出来。指读、齐读

2、过渡:乌鸦找呀找,忽然,它看见一个瓶子,它看见的是一个怎样的瓶子呢?老师这儿有三个瓶子,仔细读读课文,看看哪个才是乌鸦看到的?

出示:它看见一个瓶子,里面有半瓶水,可是,瓶口小,乌鸦喝不着。怎么办呢?

指答并说出理由

这个句子应该读出什么样的语气呢?为什么?指读

设计意图:老师出示三个瓶子,学生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很容易就能辨别出哪个才是乌鸦看见的。这样一种解迷的模式能让学生轻松愉快地理解课文。(二)学习第二段

1、乌鸦皱着眉头想起了办法,它想呀想呀,好不容易想出了一个办法。文中有一个词告诉我们办法来得很不容易,哪个词呢?(终于)

出示:乌鸦看见旁边有许多小石子,终于想出办法来了。它叼起小石子,一颗一颗地放到瓶子里。瓶子里的水渐渐升高了,乌鸦就喝着水了。

指答

指导朗读第一句。自读,指读

2、什么办法?用横线画出来指答

这个办法真的可行吗?分小组动手实验。

指名汇报

“渐渐”还可以怎么说?怎么读这个词?

设计意图:利用动手实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也让学生感受到乌鸦坚持不懈的精神。

3、读第二段,你觉得哪些词要特别注意?

指读,并说说为什么

分男女生读齐读

设计意图:尊重学生,让学生用自己的理解来读课文,引导学生说出为什么这样读,其实是对文本的进一步理解。

4、你觉得这是一只什么样的乌鸦?用一句话来夸夸它。

老师也很喜欢这只乌鸦,还为它写了一首诗。

出示:乌鸦乌鸦本领大,肯动脑筋想办法,

石子—个—个放,困难再大也不怕。

5、小结:希望我们小朋友也能像这只乌鸦一样,遇到问题能仔细观察,动脑思考。

四、学习生字,指导书写

1、出示:渴喝

这两个字都在我们的课文中出现了,动动脑筋,能想个办法区分它们吗?

(顺口溜:人困高墙内,太阳当头照,有水喝不着,嘴巴渴极了。)

2、口头组词

3、指导书写

4、学生描红,练写

设计意图:利用形近字的辨析,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偏旁与字义间的关系。用顺口溜记忆字形,既能增加趣味性、形象性,引起学生记忆的兴趣,又简洁明白地理解了“渴”字,使学生记得更牢。

课后

作业

1、熟读课文

2、抄写生字组词

板书

设计

乌鸦喝水

找水喝

喝不着

想办法

喝着水了

教学反思:

《乌鸦喝水》是一篇优秀的寓言故事。课文讲的是一只聪明的乌鸦就地取材,想办法喝到小瓶子里的水的故事。全文内容生动有趣,通俗简洁,适合儿童朗读和讲述。这篇课文,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理解故事内容不是重点,更算不上难点。《语文课程标准》强调:低年级语文教学应注重识字、朗读。结合本课的实际情况,我确定本节的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会读本课的生字,并能正确、美观地书写“渴”。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在困难面前要动脑筋想办法。

在识字环节,我采用了“自读、组长检查带拼音的字词、去拼音分小组读”的方式,由易到难,加深学生对生字的印象。由于“喝”字不是生字,所以原本准备在后面教学“渴”的字形时对两个字进行区分的,但在检查读音时,有学生出现了误读,因此,我因势利导,请学生帮助他区分这两个字,学生积极性很高,主动地思考两字的区别,效果较好。

低年级阅读教学要让孩子们在诵读中感受阅读的乐趣。创设一些熟悉的生活情景,能很好地帮助他们理解。把学习带到生活中去,会让孩子们有更真切的体会和感悟。因此,在学文的环节,我尽量减少课堂上的问题,用“填一填”、“找一找”、“做一做”来代替一个一个繁琐的问题,提高课堂设问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少问多读,以朗读体悟作为本节阅读课的重点,通过朗读让学生体会乌鸦在“找水喝”到“喝着水”这一过程中心情的变化,读懂故事阐述的基本道理。

在第一段的教学中,我首先出示了一个填空:“一只乌鸦口渴了,找水喝。”让学生填一填,再通过表演理解“到处”这个词的意思,体会乌鸦的着急。然后出示3个大小不同、装水不同的瓶子,让学生找一找哪个是乌鸦看见的。学生如果读懂了课文,就能抓住“半瓶水”“瓶口小”,找出正确的瓶子。课堂上,由于有一个小口瓶中的水略多了些,超过了一半,所以第一位女生只注意了“半瓶水”,结果找错了,学生的注意力也被转移到了瓶子里水的多少上来,这时我告诉学生答案在课文里,让学生再读读课文,学生才注意到了“瓶口小”这个词,找出了正确地瓶子。

学习过程是学生主体在具有主观意志作用下亲自实践的过程,我在课堂中创设了学生主动参与的实践活动,给学生提供了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机会,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如文中第二段写乌鸦想办法喝着水,传统的教学通常是教师演示,让学生理解喝着水的过程,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状态。为了让学生尝试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我发挥了小班化的优势,设计了让学生在自读课文的基础上,小组合作动手做实验,研究乌鸦喝着水 ……此处隐藏11234个字……示范作用还是很大了。所以还是要有一定的板书。书写不需要太多,但书写一定要规范、漂亮,这是一个小学语文教师最基本的素养。

三、重难点的突破

本课的重难点之一就是——乌鸦是怎么样喝着水的?

前因后果书上说得很清楚,但对于缺乏生活经验的一年级的孩子来说,还是有点抽象。课文里描写乌鸦喝着水的句子“瓶子里的水渐渐升高,乌鸦就喝着水了。”“渐渐”是什么意思,这对他们来说估计还是有点抽象。所以,这个地方设计一个小实验,既有趣,又能让学生体会到动脑和动手的'乐趣,进一步也就懂了“渐渐”是什么意思了。

这个实验就是还原第三自然段的内容,老师要准备的是瓶子(装有半瓶水)及小石子若干,请学生亲身实验,像小乌鸦一样把小石子一个一个地放进瓶子里,仔细观察水是怎样升高的。学生自己动手做了,也观察了,最后还让他们说,一下子就理解了。这儿用实验代替讲解,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现在我们主张的就是把课堂还给学生,一年级不太可能把课堂全部交给学生,但我们可以做的至少是让他们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并觉得有趣,那就是好的了。

当然,在教学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和不足。第一就是朗读的层次性不够,组织教学还有待提高;其次,时间分配不恰当。复习旧知的时间过多,导致新授的时间很紧张,最后下课的时候还有一点内容没讲完。然后,朗读的示范做得不是很到位,或者说没有给学生做很好的示范。最后,指令不明确。比如让学生读课文就是叫他们读,没有说明要求,要怎样读。对于低段的学生,一般要求的读准字音,认清字形,最好是能有感情的朗读。这些都是在学生读之前老师就应该说到和提醒的。这些方面,我还做得不够好,所以还要好好学习,好好改进。

《乌鸦喝水》教学反思13

《乌鸦喝水》这篇课文内容简短,讲的是乌鸦想办法喝到了瓶子里的水的故事。教学中我特别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角色体验,让学生体会乌鸦的聪明。

一、表演,体会乌鸦的着急与惊喜。

教学第一自然段时,“一只乌鸦口渴了,到处找水喝。”简单的一句话,而这里的`“到处”一词却包含了很多,我让学生扮演乌鸦,到处找水喝,我用采访的形式问“乌鸦”:你去哪里找水了?找到了吗?“乌鸦”回答我说:我飞到东边,那里是一片茂密的森林,找不到水;我飞到西边,那里是一望无边的草原,找不到水;我飞到南边,那里是沙漠,一滴水也没有。然后我又指导学生表演,要越飞越慢,而且边飞边说。学生畅所欲言,有的说:“好渴呀!渴死我了!”有的说:“到哪儿才能找到水呀?”有的说:“老天爷呀!快下点雨吧!让我喝点雨水也好呀!”有的说:“我快渴死了,没力气了。”通过想像体验,学生理解了“到处”一词,也感受到了找水的不易,体会到了乌鸦着急的心情。接着,“它看见一个瓶子,里面有半瓶水。”那种喜出望外之情不言而喻了。

二、想象,体会乌鸦的聪明。

教学第二自然段时,我引导孩子们抓住关键词“终于”,体会乌鸦想到办法的不易。我对孩子们说:“如果你是这只小乌鸦,你会想出什么好办法,喝到瓶子里的水呢?”我把思考的权利和时间大胆地交给了他们。孩子们的思维活跃,想到了很多办法,课堂因孩子们的奇思妙想变得活跃起来,他们一个个不甘示弱,为自己想到的办法自豪。接下来,我让孩子们读读小乌鸦的好办法,并问他们想的方法哪个更合理。看来,引领孩子走进文本,通过想一想、悟一悟等形式,必将促使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形成乐学的良好心境,从而有助于自我探究能力的锻炼、培养、提高。

《乌鸦喝水》教学反思14

这节课我通过朗读感悟“乌鸦急着找水―――喝不着水―――想办法喝水―――喝着水了”这一变化过程,使学生明白遇到困难应仔细观察,多动脑思考的道理。课中,我以读为本,使学生在读中悟情。主要体现了多种形式的读,使学生在读中感受,在读中理解,最终达到感情朗读,使学生的情感升华。在教学中我将以读导情,以读悟情,以读激情的教学方法贯穿始终。

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我尽可能的.让学生自主活动,让学生始终有一种自觉、主动、热情的学习状态,使他们能更充分、更直接、更自如地接触课文,从而更好地去感知课文、理解课文。

另外,这节课我特别注意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启发学生合理想像。让学生在读书中质疑,在读书中解疑,师与生在平等交流中共同解决,使学生在合理想像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反思这节课,我觉得,一年级学生的课前预习应多加指导,使他们能充分读文,更好地在课上理解文章内容。

《乌鸦喝水》教学反思15

在昨天的语文教师素质提升工程培训中,实验小学的张雪华老师提出“学科吧课件的价值引导趋向含糊”,在讲到对学生的独特感悟放任自流“时,她举到了《乌鸦喝水》这个例子,这是一篇经典的童话故事,给人深刻的启迪,她说一些教师忽视了教材要给孩子们的是学会动脑筋,而不是让孩子们像钻牛角尖一样的为乌鸦想一些不合实际的喝到水的方法。想想自己曾经对于这方面的理解也进入了这个误区,听了张老师的讲座,真让我受益匪浅。

今天,我面对这篇课文,我对它有了重新的认识,我知道我应该怎样为孩子们引导。

在和小朋友一起感受了乌鸦的悲喜感情后,最后我问:“小朋友们,你们喜欢这只乌鸦吗?”“喜欢!”孩子们异口同声地喊到。我还记得在刚开始上课时,我让孩子们说一说自己对乌鸦的了解时,有同学说乌鸦全身乌黑,真恶心,而现在却都变了,但是变得真好,我想。于是我就问那位同学:“你不是很讨厌乌鸦,现在为什么喜欢他了?”他高兴地说:“我觉得这只乌鸦太聪明了,所以我再也不讨厌它了。”是啊,这是孩子们发自肺腑的赞叹,他们的'纯洁、他们的天真都来自于对生活的感性认识,乌鸦真幸运,又有了一个忠实的拥护者,我感叹着。

还有一位同学说:“乌鸦太聪明了,如果是我的话,那该多好啊!”是啊,这也是孩子们发自内心的想法,他们多么盼望自己也能像乌鸦那么聪明,这样同学们就会对他另眼相看了,爸爸妈妈就会更喜欢自己了,这是多么让人激动的事啊!“其实,你也很聪明,你瞧,你讲得多好啊!”我微笑着说。孩子笑了,满意地坐了下去。抓住这一时机,说:“小朋友们,那么聪明的乌鸦,你们很喜欢它。老师觉得你们也很聪明,因此老师也很喜欢你们。

那你能帮乌鸦想出另外的办法吗?”孩子们一听,有的抓耳挠腮,有的低着头沉思着,有的却和同桌讨论了起来,过了一会儿,我让孩子们停下来,但是孩子们却没人举手,我纳闷了:孩子们真的一点都想不出来吗?问题出在哪儿了?是不是应该提醒他们一下呢?于是我引导孩子们:“小朋友们,你们瞧,乌鸦看到石子就想出办法来了,那你看到了什么?”孩子们一下子领会了,纷纷举手说:“我知道了,我知道了。”一同学说:“乌鸦可以用嘴啄断一根草,用草舀一点来喝。”我听了说:“真聪明,你很会观察哦。”又有一位同学说:“乌鸦可以去找一个破碗来,轻轻地把瓶子倒过来,倒到碗里,再喝。”我高兴地说:“真有你的,太会想象了。”

我们的孩子没有说用吸管,他们只是根据乌鸦的实际情况来说,这是一种好的现象,不管孩子们想了什么办法,只要不脱离生活实际,就尽量让孩子们想,放飞他们想象的翅膀。

《《乌鸦喝水》教学反思汇编1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