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读书随笔

时间:2025-08-06 00:12:16
教师读书随笔精选15篇

教师读书随笔精选15篇

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听说过随笔吧?有的可能还经常写随笔?随笔通常作者通过修辞手法曲折传达自己的见解和情感的一种文体。什么样的随笔堪称经典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教师读书随笔,欢迎阅读与收藏。

教师读书随笔1

余以三年光景,每日晨读,阅毕《古文观止》,虽非正业,却是入职学校以来最大收获,颇有些心得,请略陈陋见。

古文观止,凡二百二十二篇,先秦至明末文章精选,古人蒙学课本,亦是古人为学入门读物,余在而立之年始读,为生平一大憾事,亦可见当代中国教育之偏颇。

就其布局而言,各朝以先秦最多,来源以《左传》最多,个人以韩愈最多,取《左传》传承“春秋大义”的宗旨与韩愈“辟道攘佛”的功绩;这与清代学者抱残守缺、空空如也的卫道宗旨比较相符。苏东坡曾称誉韩愈“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若就“文以载道”论,韩文公逆谏人主,纠治世风,力挽唐代崇佛之狂澜,足可当之;但若就文字论,韩氏文章似未达这等境界,东坡先生的评价多有后人敬畏先贤的溢美之词。

古今文章,凡入一流者,主题可大可小,但必是一气呵成,余音不绝,令吾辈后学读其书,想见其为人。《观止》所选文章,以单篇论,太史公的《报任少卿书》无疑是独步翰林,堪称天下第一,文章情真意切,沁人心扉,笔尖所及,气贯长虹;余每每读罢,未尝不为之折服、为之太息。至于陶渊明的《归去来辞》、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欧阳修的《醉翁亭记》、苏轼的《前赤壁赋》这四篇奇文,难分伯仲,全凭诸君喜好。“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醉翁之意不在酒”、“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各有所取,无有高下。非谓“天下忧乐”就高人一等,人生际遇不一样,不必苛求。

《观止》一书优点许多,待诸君细品,其不足反倒不易察觉,并且不才以为,多为编者有意为之,读者需多加留意。编者吴氏叔侄似以“正统”士人自居,重儒家传统的“立德、立功,立言”,且以立德为本,因而不取赋一类追求辞藻华丽,言不及义的.文章;对崇尚清谈之风的魏晋名士似也有异议,故几乎不取魏晋一代的文章;编者是清代学者,受彼时狭隘的汉宋门户之争影响颇深,故宋代理学一脉文章全不取,是《观止》大缺憾;另外,清代外族入主,这是一件以“士”自居的清代学者不能说的事情,所以元、清两代的文章都不取,乃至明末清初三杰的文章都不在其列。以上诸点,令“观止”黯然失色。

历朝历代之文,以明代文章最差,宋濂文章多媚骨,阳明心学多偏锋,皆不足法,其余更不足论,其原因仍不得正解。个人以为,或许中华礼貌历经5000余年,至明代已垂垂老矣,国运不济,国势保守,文风英气不足,老态有余,全无汉唐气象。从学术的角度看,中国礼貌自“经重于史”的时代起,即自南宋起,礼貌的自我革新、自我反思的本事就日渐衰退。从武术的角度讲,有宋一代,重文轻武,血性渐失,手无缚鸡之力的白面书生自宋始,愈演愈烈,直至近代不能复兴。可悲可叹!

教师读书随笔2

三年来,余每日晨读,阅毕古文观止,虽非正业,却是入职学校以来最大收获,颇为感慨,请略陈陋见。

一、古文观止,凡二百二十二篇,先秦至明末文章精选,古人蒙学课本,亦是为学的入门读物,余而立之年后始读,可作为中国教育是人类历史最大笑话的明证;

二、就文集布局而言,各朝以先秦最多,来源以左传最多,个人以韩愈最多,似取《左传》传义的宗旨与韩愈“辟道攘佛”的功绩;这与清代学者抱残守缺、空空如也的卫道宗旨也比较相符。苏东坡虽曾称誉韩愈文章“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但这本是后人敬畏先贤的溢美之词,单就文采论,韩氏文章近乎味同嚼蜡。

三、愚以为,天下文章,凡入一流者,主题可大可小,但必是一气呵成,余音不绝,令吾辈后学读其书,想见其为人。文集所选文章,以单篇论,太史公的《报任少卿书》独步翰林,堪称天下第一,文章情真意切,气贯长虹,笔尖所及,沁人心扉。至于陶渊明的《归去来辞》、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欧阳修的《醉翁亭记》、苏轼的《前赤壁赋》则难分伯仲,全凭诸君喜好。“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醉翁之意不在酒”、“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各有所取,无有高下。非谓“天下忧乐”就高人一等,人生际遇不一样,不必苛求。

四、文集优点许多,待诸君细品,其不足反倒不太容易觉察,且鄙人以为,多为编者有意为之,读者需多加留意。编者吴氏叔侄似以“正统”士人自居,重传统的立德、立功,立言,以立德为先,因而对赋一类追求辞藻华丽,言不及义的文章不取;对崇尚清谈之风的魏晋名士似有异议,故对魏晋一代的文章几乎不取;编者是清代学者,似受彼时狭隘的汉宋门户观影响,故宋代理学一脉文章全不取,是大缺憾;另外,清代为外族入主,对这些以士自居的学者是一件不能说的事情,所以元、清两代的.文章都不取,乃至明末清初三杰的文章都不在其列;“观止”未免黯然失色。

五、纵观历朝历代,以明代文章最差,宋濂文章多媚骨,阳明心学多偏锋,皆不足法,其原因仍不得正解。个人以为,或许中华礼貌历经5000余年,至此已垂垂老矣,国运不济,国势保守,文风英气不足,老态有余,全无汉唐气象。从学术的角度看,中国礼貌自“经重于史”的时代起,即自南宋起,礼貌的自我革新、自我反思的本事就日渐衰退。从武术的角度讲,有宋一代,重文轻武,血性渐失,手无缚鸡之力的白面书生自宋始,直至近代不能复兴。

教师读书随笔3

小学数学教师教学随数学作为开发人脑资源,培养创造力的主力学科,对课堂氛围,学生集中精力,进入角色的速度要求尤其高,数学课的导入能以最少的话语,最少的时间,使学生进入数学王国,并且能承上启下,温故知新,激起学习欲望,又能联系以前知识,为进入学习高潮作准备。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好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以下是我的两点总结:

一、用悬念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各种有效情境,为学生提供学习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尤其是对于小学生来说,直观的、具体的、形象的方式更能吸引他们,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自始至终创设各种方式的情境,以此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更好地参与到数学学习中来。

例如:在讲授一节新知时,我这样设计新课导入,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老师先写出一个数“321”,问学生这个数能不能被“3”整除,经过计算后,学生回答:“能!”接着老师让每个学生自己准备一个多位数,先自己计算一下能不能被3整除,然后来考考老师,每个同学报一个数,看老师不用计算,能不能迅速判断出哪些数能被3整除,哪些数不能被3整除。这时,教室里气氛十分活跃,大家似乎都想来考倒老师。但老师对学生所报的多位数都能快速准确地判断能否被3整除,学生们感到十分惊讶。接着,老 ……此处隐藏19250个字……别原来就是人生必须经历的旅程,没有完美的爱情,也没有完美的人生。太过完美就会产生一些缺憾,大悲和大喜都太伤人。如烟火,霎那间的绚丽夺目后便是永久的沉寂。无独有偶,看到有本书上提倡做一个低温恋人,说的是一位男士在经历一次恋爱的时候,为得到女孩的欢心,时而彻夜徘徊在女子的家门前,时而出其不意的为女子做着某些很难得的事,可惜的是如此情深意重却依然留不住女孩离去的脚步。后来再次恋爱的时候,他不再象以前那样去做那种傻事,反而与现在的妻子之间过着一种平淡的夫妻生活。他的这样一段话让我记忆深刻“我不再为任何人说什么没有你我就活不下去的话,我不再为任何人做没有意义的事,但是这不代表我不爱自己的妻子,爱,不能让我们用热情来挥霍,更无法透支。”

爱情,在每个人心里都该是神圣的纯洁无暇的,只是不要期望太高,平平淡淡才是真,佛家常说“平常心是道”大概也包涵这个意思吧。毕竟“强极则辱,情深不寿,谦谦君子,温润如玉。

教师读书随笔13

加入教师这个队伍,觉得自己要学习的东西很多,如何建立自己的教学观念,树立自己的教学方法,是我苦恼的事情,恰好有幸读到李烈老师的《我教小学数学》。

原以为这本书还是枯燥的说教,没想到看了几页后,这本书却如磁石一般深深地吸引着我不断地往下看,看完了全书,细细品味,她犹如一杯好茶,品一口,浓香四溢,回味无穷;掩卷凝思,只觉得思绪万千,真是受益匪浅。

全书主要分“以爱育爱”、 “以会教会”和“课堂教学实录及教案”三大板块。

第一篇“以爱育爱”强调在课堂教学中创设一种民主、平等的范围,关注每一个孩子的发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朋友般地与学生交流。一名小学数学教师,不仅要研究教学,更要研究如何调动孩子学好数学的积极性,为学生的成长创设宽松健康的氛围。读了这本书,才更加明白:“爱”,不是空口号,“爱”就是自然真诚的行动,“爱”中融会着的教师的责任与技巧。

第二篇《以会教会》阐述的是李烈老师对教学的潜心研究的一些优良教学方法。“以会教会”,就是要抓微观,抓具体,抓落实,体现在课堂教学活动时,教师要以新的儿童观,教学观重新认识课堂教学。会为学生的主动学习搭设平台,会为学生的`发展创设情境,会为学生的展示提供充分的机会,会给学生的创新留有足够的思维空间,这些思想观念都体现着李烈老师对教学深层次的思考,体现着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

第三篇是李烈老师的一些课堂教学实录与教案。细细研读每一篇教案,她从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出发,精心设计每一个环节,合理安排每一个练习,尽心为学生的学习做好必要准备。在教学中,又不断运用问题,探讨,交流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建构。

读了这本书,我在想,在自己的工作中,还有很多很多要学习思考的东西进一步将自己对教育事业、对孩子的爱,化做具体的行为,以高度的责任心对待自己的工作,在如何深钻教材、如何以新课程理念设计教学活动,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在抓好细节,落实要求,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艺术上不断学习实践,努力做一个有思想的行动者。

教师读书随笔14

纪伯伦曾说过“荣誉是热情站在阳光中影子,花根是鄙弃荣名花朵”。我想这句话送给朱永新先生一定是最合适不过。他是全国人大会委员,是民进中央副主席,是苏州大学博导,但他却一再说自己是一个力图不让孩子掉队老师。初听他名,缘于他连续11年提出建立“国家阅读节”提案;敬仰他人,却因有幸拜读他《教育之旅——教育承诺》。

翻阅书籍,会发现全书以一种访谈形式展开,记述朱先生近些年和众多媒体关于教育观点一些对话。在这些对话中轻易就能发现,朱永新先生致力于新教育实验理念普及和推广,他提倡多角度关注孩子人格健全与成长。但让我最感同身受还是他所提倡“全民阅读”理念。他认为这是新教育实施最有效途径,也是教育改革必由之路。他在访谈中提到“一个不善于阅读民族绝对不会成为一个有精神力量民族,也绝不会成为一个有竞争力民族”。朱先生还以犹太人为例,犹太人平均每人每年有45本书阅读量。这似乎让这个种族人才辈出、贡献良多变得不那么匪夷所思。

而作为一个一线语文教师,我深知阅读重要。他有着发展思维、培养情感、激发兴趣、提高表达能力等诸多作用。正如朱先生所说,学校教育对于孩子来说如果是必要乳汁,那课外阅读就是孩子健康成长其他营养物质。但现实操作中,我们总会感到荆棘满路。应试压力、阅读方式改变、社会观念不认同等都让孩子读好书路径看似越来越窄。由此朱先生便提出“全民阅读”理念。由民众阅读形成一座城乃至范围更广书香氛围,去吸引那些离书越来越远人群。例如,他认为父母如果能和孩子一起阅读,定能形成共同语言,拥有共同生活密码。他始终坚持,哪怕多一个人爱上阅读,这世界便也多一份书香。

掩卷沉思,朱先生理念,我想就现在来看是梦想大于现实,毕竟太多人认为阅读是一种个性化行为,太多人甚至没有阅读兴趣。但长此以往,从书香校园影响到书香社会,从推进阅读到撬动中国教育改造,也并不只有渺茫希望。低头再看书面上朱永新先生,我惊讶一个身体力行搞教育改革人,看起来却温和淳朴、笑声朗朗,我想那一定醉人书香才能浸润出儒雅气质吧!

教师读书随笔15

  歌德这样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对话。”

  最近,我认真阅读了安奈特.L.布鲁肖的《给教师的101条推荐》捧读此书,给我许多收获,带给我教学上许多推荐,在原先教学中的许多疑虑一下烟消云散,里面收入了101个教育小故事,涉及教育的各个方面,有教师教育孩子的心得,有课堂上意外发生后的随想,有转变观念的体会,有关爱孩子的收获……

  读着书中的'故事,我不由联想到了自我,如果我遇到了类似的状况,我会如故事中老师一样对待如此的学生吗?当意外发生时,当学生的行为已经超越了底线,我会如何呢?我会和故事中的老师一样一笑了之,灵活的对付,还是会大发雷霆,以自我的威严压载学生个性的闪现?我不得而知,但是我已经在慢慢转变我自我,慢慢融入到孩子们中间,成为他们最为可亲的朋友。

  读过此书,我印象最深的是最后一章节:不要放下任何一个孩子。

  其中讲到“优秀的老师,让差生变好,让好生更优秀。学生失败的同时,我们也失败了。”反省自我,我所教的班里差生较多,每次上课他们都会思想开小差,跟不上进度,久而久之,他们就成了我的眼中钉,肉中刺,轻者无视他们的存在,重者惩罚他们,此刻想来感到很惭愧,每个人都有自我的一技之长,都有自我的分工,自我的生存方式,何必强求十指一样长呢?我们作为教师,不是只培养参天大树,而是让每朵小花都开得灿烂。他爱音乐,就让他成为一名音乐家;他爱美术,就让他成为一名小画家……这样,我们才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为了一切学生。

《教师读书随笔精选1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