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典歇后语及故事
在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看到过歇后语吧,歇后语能够品味生活,明晓哲理,提升智慧,寓意深刻,短短一句凝聚很多智慧,都有哪些经典的歇后语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经典歇后语及故事,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经典歇后语及故事1【剃头挑子】——一头热
【李逵扮新娘】——装不像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关公赴会】——单刀直入
【草船借箭】——有借无还
【叶公好龙】——口是心非
【包公断案】——铁面无私
【张飞穿针】——大眼瞪小眼
【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
【诸葛亮弹琴】——计上心来
【诸葛亮吊孝】——不是真心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刘备摔阿斗】——收买人心
【王羲之写字】——入木三分
【关羽失荆州】——娇兵必败
【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
【张飞穿针】——大眼瞪小眼
【张飞卖豆腐】——人硬货软
【牛郎约织女】——后会有期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
【快刀斩乱麻】——一刀两断
【张三爷的茶】——半路回甘
【姜太公在此】——百无禁忌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关公面前舞大刀】——献丑
【薛仁贵征东】——有劳无功
【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
【张飞穿针】——大眼瞪小眼
【张飞卖豆腐】——人硬货软
【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
【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
【诸葛亮当军师】——名副其实
【刘备请诸葛亮】——思贤心切
【孔夫子挂宝刀】——文武双全
【孔夫子穿西装】——不土不洋
【关云长卖豆腐】——人硬货不硬
【孔明大摆空城计】——化险为夷
【诸葛亮的鹅毛扇】——神妙莫测
【诸葛亮三气周瑜】——略使小技
【诸葛亮草船借箭】——疑兵之计
【看《三国》流泪】——替古人担忧
【周瑜谋荆州】——赔了夫人又折兵
【白骨精给唐僧送饭】——假心假意
【死诸葛吓退活仲达】——生不如死
【伍子胥过昭关】——一宿白了头发
【刘关张桃园三结义】——生死之交
【诸葛亮挥泪斩马谩】——顾全大局
【半路杀出一个程咬金】——突如其来
【大观园里哭贾母】——各有各的'伤心处
【张飞到了长板坡】——两眼圆睁,大喝大吼。
【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两相情愿)。
关于故事类的歇后语关羽看《春秋》--一目了然
齐桓公进迷谷--靠老马识途
许褚战马超--赤膊上阵
孙二娘开店--住不得
孙大圣听了紧箍咒--头痛
孙权杀关公--嫁祸于人
孙行者上天--忘了自己从哪块石头里蹦出来的
孙行者钻进铁扇公主肚里--心腹之患
孙武用兵--以一当十
孙悟空碰著如来佛--认栽
孙悟空的金箍棒--随心如意
孙悟空大闹天宫--慌了神
孙悟空封了弼马温--管它官大官小
孙悟空借火扇--一物降一物
孙悟空变土地庙--尾巴难藏
孙悟空进了八卦炉--炼结实了
孙悟空打筋斗--十万八千里
孙悟空七十二变--神通广大
孙悟空戴上紧箍--有法无用
孙悟空关进老君炉--三魂冒火,七窍生烟
孙悟空赴蟠桃会--自己闯进去
经典歇后语及故事2歇后语小故事“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
从前,大森林里住着母鸡一家和一只凶恶的黄鼠狼。快过年了,黄鼠狼想解解馋,决定把鸡宝宝一家给吃了。路上,他想:我到鸡宝宝家总得有个借口吧?有了,我就假扮成去拜年的吧。可是,去拜年没有东西也不行呀,如果不带东西,老母鸡很可能会起疑心的,路上偷点东西吧。走着走着,黄鼠狼来到了小兔家,拔了几个萝卜,然后,他又走到猴子家,顺手偷了两个桃子,“好了,礼物有了,该去吃鸡啦!”黄鼠狼得意地想。“叮铃叮铃,”母鸡家的门铃响了,母鸡问:“谁呀?”“鸡大婶,我来给您拜年了。”黄鼠狼说。母鸡一听,原来是黄鼠狼,她连忙对鸡宝宝说:“孩子,黄鼠狼来了,你快从后门出去,叫黑猫警长来!”“鸡大婶,快开门呀!”黄鼠狼有点急了。“来了,来了。”母鸡说道。黄鼠狼见门开了,便假惺惺地说:“鸡大婶,近来身体可好?”“好呀,谢谢你对我的'关心。”母鸡沉着地说。“鸡大婶,这是我给你的礼物,以前,我们的祖先发生过一点小矛盾,今天,我是诚心诚意向你道歉的。”黄鼠狼面带微笑地说。“哦,原来你是为这事来的呀!”母鸡慈祥地说,“只要你以后不再吃鸡,不偷东西,不打小动物的主意,我就原谅你!”“好的,鸡大婶,我会改正的,只不过,我还有一个请求。”“说吧。”母鸡说。“过年了,我没吃的了,我想把你吃了!”黄鼠狼凶狠地向母鸡扑来。就在这危急关头,黑猫警长来了,抓住了黄鼠狼。这就是“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的来历。
经典歇后语及故事31.关公射黄忠————手下留情
2.周瑜讨荆州————费力不讨好
3.关帝庙里拜观音————找错了门
4.诸葛亮当军师————办法多
5.鲁肃讨荆州————空手而去,空手而回
6.关帝庙里挂观音像————名不符实
7.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8.吃曹操的.饭,想刘备的事 ————人在心不在
9.关胜战李遣————大刀阔斧
10.关云长刮骨疗毒————全无痛苦之色
11.董卓进京————来者不善
12.关云长刮骨疗毒————若无其事
13.刘备三上卧龙岗————就请你这个诸葛亮
14.董卓进京————不怀好意
15.关云长刮骨下棋————若无其事
16.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17.关公进曹营————单刀直入
18.刘备的江山————哭出来的
19.周喻打黄盖————装样子
20.关公赴会————单刀直入
21.周瑜打黄盖————两相情愿
22.张飞扔鸡毛————有劲难使
23.诸葛亮征孟获————收收 ……此处隐藏2727个字……笼点亮打出来一起在街上玩,还有我现在都会唱的童谣: 灯笼会,灯笼会,灯笼灭了回家睡。
打灯笼,找舅舅,舅舅躲在门后头。
灯笼会,会灯笼,小孩不来我吹了。
西瓜灯,南瓜灯,大街小巷挑灯笼,小鱼立刻唱和着,踢一脚,踹一脚,我的灯笼坏不了。
小红孩儿,戴红帽,四个耗子抬红轿。
花猫打灯笼,黄狗来喝道,一喝喝到城隍庙,城隍老爷吓一跳。
经典歇后语及故事11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这个成语见于《三国志·三少帝纪》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
三国后期,魏国的大权逐步被司马氏所掌握。魏王只不过是司马氏一家的`傀儡而已。公元254年,司马师废曹芳,立曹髦为帝。司马师死后,司马昭继任大将军,朝廷大权仍然掌握在司马氏一家的手里。曹髦看到曹氏的威权一天天失去,司马昭又在暗中策划取而代之,内心非常气愤。便召集侍中王沈、尚书王经、散骑常侍王业等人密商对策。曹髦对他们说:“司马昭企图篡权的野心,是人所共知的(原文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也’)。我不能坐等被废弃被侮辱,现在,我要与你们一起去讨伐他。王经提出:司马昭重权在握,非止一日,只靠少数人马不解决问题。希望曹髦重新考虑一下。曹髦激动地况,“我已决定这么干,即使死,也没有什么可怕,更何况不一定死呢?”王沈、王业跑出王宫.把曹髦的计划偷偷地告诉了司马昭,当曹髦带领百名宫廷护卫前去攻打司马昭时,被司马昭手下的人杀死了。
司马昭看到篡夺王位的时机尚未成熟,因此,曹髦死后,改立曹奂做了傀儡皇帝。直到公元265年底,才由司马炎将曹魏推翻,建立了晋朝。
根据这个故事,后人将“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引为成语,指人所共知的阴谋野心。
经典歇后语及故事12当我还是个孩子的时候,爷爷经常会给我讲一些有趣的故事。有一天,他告诉了我一个关于歇后语的故事。
从前有一个农民,他非常勤劳努力,每天早上都去田里干活。他认真地耕种,细心地照料着庄稼。一天,天空突然下起了大雨,农民赶紧收工回家。
在回家的路上,他突然看到一个孩子站在雨中,他看起来很饿,衣服也破破烂烂的。农民心生怜悯,立刻把自己身上的饭团递给了孩子。
孩子接过饭团,高兴地说:“老公公就是好人!”农民听了,觉得很奇怪,他问孩子:“为什么你叫我‘老公公’?”
孩子笑了笑,说:“这是一个歇后语,意思是你是个好人。”农民听后恍然大悟,他明白了歇后语的独特之处。
从那天起,农民开始收集各种歇后语,他觉得这是一种很有趣而且富有智慧的语言形式。他常常用歇后语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通过歇后语,农民的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他以讲歇后语的方式来教育自己的孩子,帮助他们学会人生的.道理。他也经常和朋友们一起分享歇后语,大家在笑声中增进了友谊。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歇后语不仅仅是一个有趣的语言形式,更是一种传递智慧和情感的方式。它蕴含着丰富的哲理,并能引起人们的共鸣。让我们一起学会欣赏和运用歇后语,在生活中感受智慧的力量。
经典歇后语及故事13张三爷的茶——半路回甘
故事:一富有者,人称张三爷。凡穷人来借贷,他皆泡粗劣茶相待,饮后便问:“我的茶好吗”凡说“三爷的茶是上等好茶”者,皆可获借贷。反之,不管怎样苦求,皆不借不贷。有一穷人,不知三爷这一脾性,登门求借时,直说三爷之茶实为劣等粗茶,结果无论怎样哀求,都未获借贷,只好怏怏离开三爷家。他一路走一路想:“为什么他人去三爷处可获借贷,惟独自己不能!”想来想去,忽悟自己可能因说他茶不好之故。因此决定复去三爷处弄个究竟。于是,当他重到三爷家门时,便大声呼叫:“三爷呀三爷,你快出来!”三爷闻声而出,问:“你又来何事”穷人忙说:“三爷,我是穷人见识短,早先到你家饮了你一杯茶,不觉得怎样,所以错说是劣茶。哪知你的茶喝进肚里,个性不同,我从你家出来后,走一步肚里浓甘茶味就涌现一次,走到半路,你的茶回甘得不得了,使我提神醒脑,全身清爽阿!所以我特地回来,告诉你,三爷的.茶是世间最好的上等茶阿!”三爷一听飘飘然,最后答应借贷。
释义:这一歇后语寓意两层:一喻三爷为人虚伪,被人一拍马屁,便飘飘然。二是喻凡办事碰上挫折时,宜多思,找出症结,改变策略,往往能把事情办成。
经典歇后语及故事14包拯是北宋人,28岁考取进士,步入仕途。曾当过知县、州官、府尹,出使过契丹,还在财政、监察部门担任要职,官至宰辅。包拯为官大公无私,清正廉明,断案如神,体恤民众,被人们称为“包青天”。
包公断案的故事(一)
包拯早年做天长县的县令时,县里发生一个案件,有个农民夜里把耕牛拴在牛棚里,早上起来,发现牛躺倒在地上,嘴里淌着血,掰开牛嘴一看,原来牛的舌头被人割掉了。这个农民又气又心痛,就赶到县衙门告状,要求包拯为他查究割牛舌的人。这个无头案该往哪里去查呢?包拯想了一下,就跟告状的农民说:“你先别声张,回去把你家的牛宰了再说。”农民本来舍不得宰耕牛,按当时的法律,耕牛是不能私自屠宰的。但是一来,割掉了舌头的牛也活不了多少天;二来,县官叫他宰牛,也用不到怕犯法。那农民回家后,果真把耕牛杀掉了。第二天,天长县衙门里就有人来告发那农民私宰耕牛。包拯问明情况,立刻沉下脸,吆喝一声说:“好大胆的家伙,你把人家的牛割了舌头,反倒来告人私宰耕牛?”那个家伙一听就呆了,伏在地上直磕头,老老实实供认是他干的。原来,割牛舌的人跟那个农民有冤仇,所以先割了牛舌,又去告发牛主人宰牛。打那以后,包拯审案的名声就传开了。
包公断案的故事(二)
一天王五赶自己的驴去卖炭,他把驴捆在市场门口的树上,一会卖完了出来看见驴变的又瘦又小,就去报了案,包公想了想说:“把这头驴关上3天,再审,第三天包公说把这头驴打40打板,他爱怎么跑就怎么跑!然后派人在后面跟着那头驴,果然找到了偷王五驴的`坏人!
包公断案的故事(三)
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是:宋朝时期,有个男孩帮父亲上街叫卖,他累了在一块石头上睡着了,等他醒来,发现篮子里的钱被偷了。包公跑过
此地,说审这块石头,大家都感到好奇,于是包括偷钱的那个人也赶来看热闹。第二天,包公说让每个人往装了水了水桶投下一枚铜钱。当一汉子将铜钱投入水中时,水面泛出一层油膜,于是下令抓住这人。包公以聪明和善于观察,抓住了贼。因为包公知道,男孩是卖油条的,难免沾有油渍。一旦投入水中,就会浮现油膜。
经典歇后语及故事15庵秋婶打女婢——刚刚好就好
故事:解放前,秋婶出生于书香门第,知书识礼,性格爽朗,思想开放,热心社会公益事业,乡里人尊称她庵秋婶。
庵秋婶认为家里的女婢做了错事,必须进行鞭笞责罚,但责罚要有度。若打轻了,不会痛,她不能记取教训;若打狠了,打伤了还得给她治疗,甚至耽误了做工。因此,刚刚好就好。这事很快就流传开了,后来成为人们劝说那些待人处事太过份的.人的通俗歇后语:“庵秋婶打女婢(喳某简)———刚刚好就好。”
释义:形容凡事都要留有余地,不能过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