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徽因传读后感

时间:2025-11-28 02:21:12
林徽因传读后感

林徽因传读后感

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需要写一篇读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林徽因传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林徽因传读后感1

她是一个聪慧的女子,让徐志摩怀想了一生,让梁思成宠爱了一生,让金岳霖默默地记挂了一生,更让世间形色男子仰慕了一生。她,就是林徽因。

林徽因,白莲一样的女子,纯净而美好。不仅在诗词文学上大显身手,更在建筑学领域舞弄风骚,卓有成就。林徽因,一代风华的绝世佳人,才华横溢倾倒众生;让徐志摩、梁思成、金岳霖三大才子痴迷钟爱一生。就是这个走在人间四月天的女子,让众男子“渴望仰慕爱”,让众女子“羡慕嫉妒恨”。作者结合其生平和写过的句子展现一代才女多情动人的.人生传奇。在这寒冷的夜里,我坐在这里听着音乐,感受着一本书,或者不妨说这本书所讲述的女子,带给我的温暖。“你是爱,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这样的诗句让我温暖、感动。我不知人世间多久还会有这样一个女子,她美丽、灵动、温婉,有着遗世而独立的气质。她诗歌、散文、戏剧均造诣非凡,她是中国现代建筑学独一无二的女建筑学家。她才华横溢又一生淡泊。

世上有一种美总是让人难以忘怀,纵然已被时光覆盖,当你再一次翻开它的时候,仍然掩不住它的烁烁光华,让后人为之赞叹,而林徽因就是这样的人,她就是拥有着这样美丽光华的人。

林徽因传读后感2

几场梅雨,几卷荷风,江南已是烟雨迷离。院子里温润的青苔在雨中纯净生长。这个季节,许多人都在打听关于莲荷的消息,以及茉莉在黄昏浮动的神秘幽香。不知多少人会记得有个女子,曾经走过人间四月天,又与莲开的夏季有过相濡以沫的约定。

她叫林徽因,是许多人梦中期待的白莲。她在雨雾之都伦敦,有过一场空前绝后的爱恋。她爱过三个男子。爱得清醒,也爱得平静。徐志摩为她徜徉在康桥,深情地等待一场旧梦可以归来;梁思成与她携手走过千山万水,为完成使命相约白头;金岳霖为她终身不娶,痴心不悔守候一生。

想起林徽因,总在人间四月,春水煮茗,桃柳抽芽,有一种轻灵和鲜妍的美丽。明净的眼眸、秀丽的面容、优雅的姿态、斐然的才情,使她众人公认的美丽女神。有些人的美丽是与生俱来的,有些人则需要蜕变的过程。林徽因属于前者,仿佛任何时候她带给人的感觉,永远都是那么清新如一,而她的诗,亦如此。

"这是秋天,秋天/风还该是温软/太阳仍笑着那微笑/闪着金银,夸耀/他实在无多了的'/最奢侈的早晚!……这叶落了的秋天/听风扯紧了弦索自歌挽/这夜,这夜,这惨的变换!”

1933年的秋天,那个如白莲般圣洁的女子写了这首著名的长诗《秋天,这秋天》。多少人被这首诗深深感动,纵是这萧瑟之季,亦没有秋风秋雨煞人的悲伤。在林徽因的内心深处,哪怕是怀念一个逝去的故人也是温软而柔情的。在她眼里,秋天是一场华丽的宴席,秋天有骄傲的果实,有走过庄周梦的蝴蝶。然而秋天也是一首挽歌,是一场离合梦幻的交变。对于季节交替,随意更迭,林徽因始终怀着感恩之心。她不肯做那悲情女子,不愿对过往低头,所以她喜欢怀旧,却不会沉迷。这样一个美好的女子,也许我们应该留她更多的祝福。无论她飘至人世间的哪个角落,都希望她可以日日平安,岁岁逢春。

事业上的成就让更多人对林徽因刮目相看。她不是一个只会风花雪月的娇柔女子,她深谙民间百态,懂得人情冷暖。这位秀外慧中的民国才女,总是以她非凡的魅力让人一见倾心——她是许多男子梦中的红莲,没有让自己活到鸡皮鹤发,更没有让自己被流光收拾得七零八落。仿佛在任何时候,她都拥有那份出尘的美,又安然在世俗深处,和我们一起共度流年。于是这个美好的女子被装帧在人间四月,岁月早已泛黄,而她却苍翠依旧。

终于明白,有些路,只能一个人走。那些相约同行的人,一起走过雨季,度过年华,但有一天终究在某个渡口分离。红尘陌上,独自行走,绿萝拂过衣襟,白雪打湿诺言。山和水可以两两相忘,日与月可以毫无瓜葛。那时,只一个人的浮世清欢,一个人的细水长流。

真正的平静,不是避开车马喧嚣,而是在心中修篱种菊。尽管如流往事,每一天都涛声依旧。只要我们消除执念,便可寂静安然。愿每个人在纷呈世相中不会迷失荒径,可以端坐磐石上,醉倒落花前。

如果可以,请让我预支一段如莲的时光,哪怕将来某一天加倍偿还。雨季,何时开始,何时停歇,无从知晓。但我知道,你若安好,便是晴天。

林徽因传读后感3

花了两天的时间将《你若安好 便是晴天》通读了一遍。我一直觉得这是本极好的书。于我而言这本传记是一本绝美的哲理性散文。文笔如此美妙,只是一直不解,喜欢读诗书的女子为什么总是多愁善感呢。一直想将白岩松老师的《你幸福了吗》背诵下来,只可惜自己确实没有那个时间。而现在我又遇到一本自己甚是喜爱的书,再也不敢奢望将其背诵下来,但我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诵读。

其实,徽因也仅仅是一个平凡的女子而已。只是,时势造英雄,恰恰在那样一个年代,她恰恰有着那样的背景与对诗文的喜爱。哪个男儿不喜欢才女,更何况是像徽因这样的才女。只叹自己一平平女子,我的喜好在这样一个信息泛滥的时代恐怕只是浪费时间罢了。呵呵,我也想做像徽因那样的女子,袭一身素装,青梅煮茗,读一本小书,看庭前花开花落。恐怕在这样一个时代,这些都只能是一种奢求吧!内心的`安静无关乎身处的环境,无关乎周围的一切。许多人在潜移默化的时光里慢慢地改变了自己,熟悉又陌生,陌生又熟悉。

最喜欢其中的一句话“我一直觉得身体只是个装饰,灵魂才是自己的,死后也不必受别人安排。”落入红尘的饮食男女终究是逃脱不了为这副躯壳奔走的宿命。现在突然很能理解黛玉,她深爱着宝玉,无关乎名利,无关乎财富,只为自己内心深处的选择,为的是自己的心,因此,她从来不会逼迫宝玉为仕途而奔波。想想,在如今,这样的女子又能有几个呢。

甚至,我连自己都不敢想,将来有一天我的另一半能否与我煮酒论英雄,是否是我心底最深的选择。这个世间有太多的变数,有谁还能记得自己的初衷呢。我想,通过自己的努力,不让生活的轨迹与既定的方向有太大的出入已实属不易了。

仔细回想,人生真的奇妙,好像一切未知,又似乎冥冥之中在我们诞生之前就有了既定的轨迹。我们来到世间,只是将那些已被安排好的故事一一演绎一番,完成使命而已。若是这样,紧走慢走,前程只有许多路,我们又何必如此辛苦自己呢。只是回忆过去的往事又如梦一般。现在却又恍如隔世,而这一路走来,冷暖自知。我是如此喜欢古典文化,多么希望他能发扬光大。可是作为一名医学院的理科生,只能苦笑,恐怕我写下的这些文字都词不达意,贻笑大方了,更别说自己小小的愿望了。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路要走,或坎坷,或平坦,或艰辛,或愉悦,愿只愿世间所有的女子能记得自己的初衷,能找到自己的幸福。

林徽因传读后感4

她是中国著名的建筑学 ……此处隐藏11438个字……工作凝望低垂夜色时,你的建筑注定不朽!建筑事业注定是你人生信念!

背上行囊,就是过客;放下包袱,就找到了故乡。步过山重水复流年,笑看风尘起落的'人间。

在风尘阡陌中,你水湄嫣然,幻化三世韶光红粉,拈朵枝头的芳华,为你点缀。你初时烟锁小桥花泾望春归,濛水亭边用青丝遣就心结,用一袭青衫披一肩明月点亮几处明眸,是南江柳树下动人光景。杭州诗意江南有黛瓦白墙,微风细雨,你踱步其间,好生美丽。

你娉娉婷婷的落落韵致让康桥的志摩为你写下最美丽的诗篇,他装点了你的青春,你装点了他的窗子。你手捧诗书、静弹箜篌的静好才华吸引了梁思成,让思成载着你在建筑的领域上雄起。你淡洁如莲,笑靥如花的淡雅让金岳霖为你默默记挂,他不近不远,却始终在你身边,不离不弃,纵使辜负了他;在你取得成就时,他为你骄傲,同你欢呼!在你落病垂危时,他又为你潸然泪下,悲泣不已!

琴瑟合鸣,莫不静好!笔者以淡然朴素的文笔勾勒出一位洁净如莲,淡雅大方的林徽因!

林徽因传读后感15

“梁上君子,林下美人”,这是住在隔壁的金岳霖送给梁思成和林徽因的一副对联,嵌入了思成和徽因的姓。当时思成和徽因为了日后外出考察正在练习攀援上房,他们俩高高地站在前院的屋顶高喊着老金,于是酷爱作对联的老金送给了他们这幅对联。思成听了后,高兴地说:“我就是要做梁上君子,否则我怎么能打开新的研究路径,不还得是纸上谈兵?”而徽因的则说:“真讨厌,什么美人不美人的,好像一个女人就没有什么事可做,好像只配做摆设似的!”可见,林徽因,真的不是家常的女子。

还是得从头说起。梁思成和林徽因是在两个家庭的往来中认识的,并且是在林徽因随父亲去英国之前。1922年,在父辈的安排之下,他们由相识而相爱了,那时林徽因18岁,梁思成21岁。他们无论是出身教养还是文化构成都有太多的相似,性情相投使他们的交流分外默契,用现在流行的用语来说,他们互相都能get到对方的点,以及接住对方抛出的梗。梁思成本身的硬件和软件条件又是一等一的`厉害,不善言辞却具有不动声色的幽默感,兴趣广泛且样样都能出类拔萃,而林徽因的秀美灵动,气质和见识都让梁思成欣赏着迷。他们的结合就是现在人所说的那种势均力敌的“好”。

家里也对他们有了安排,等梁思成从清华学堂毕业后,就让这两位年轻人一同去美国留学。说来也巧,梁思成起初选择建筑作为终生的事业还是受了林徽因的启发,徽因说以后准备学习建筑,思成反问道:是house还是building?徽因说:应该是architecture。因为一些变故,直到1924年林徽因和梁思成才前往美国到宾夕法尼亚大学学习,开启了人生新的篇章。由于建筑系只招收男生,于是林徽因该报了美术系,开始了如饥似渴的学习,尤其是梁思成,忘我学习到甚至有些忽略林徽因。作为女孩子的林徽因是有些不忿的,但她更多的是理解。

时局动乱,在美国收到了林父去世的消息,思成放下一切陪伴徽因,减轻她的痛苦。爱,不仅仅是花前月下,更是相互扶持。

四年后,他们在毕业之际,先是在加拿大举行婚礼,踏上了欧洲游的旅途,借着蜜月之旅访问各国建筑,结束后回国。梁思成在东北大学任教,1928年金秋东北大学首届建筑系招收了一批学生,梁思成任系主任和讲师,林徽因担任建筑系专业英语课和美术装饰史课的教师。那时候的东北,外有日本人虎视眈眈,内有各路土匪昼伏夜出,时局并不太平。1928——1931年,在东北大学,夫妇二人给中国的建筑业正规化的开启做出了贡献,在这里他们经历了远在北京的父亲梁启超的去世以及第一个孩子梁再冰的诞生。

回到北京后,梁思成应聘到朱启铃先生任社长的“中国营造学社”任职,专门研究中国古代建筑的民间学术机构,思成担任学社法式部主任,徽因被聘为学社的校理。工作安定后,他们在北京总布胡同租了一个四合院,与他们比邻而居的是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金岳霖。1931年夏天,思成送患有肺病的徽因到香山养病,他们住在双清别墅,思成在学社不忙时就上山来陪徽因,城里的老金、沈从文和徐志摩等不时结伴上山探访徽因。从1932年到1937年仅6年间,梁思成林徽因的足迹遍及河北、陕西、山西等地,他们测绘整理了200多组分布于各地的建筑群,完全测绘图稿1898张,留下了一套研究中国建筑的科学完备的稀世珍宝。期间悲喜交加的是经历了徐志摩的意外出事,生下了第二个孩子梁从诫。总体来讲,这段日子还算安稳。

抗战爆发后,林徽因平静的生活被打破,在颠沛流离和病痛折磨中度过了许多年。1937年,北平沦陷后,林徽因在病中和家人一起仓皇逃离北京,经过湘西到昆明,天知道他们经历了什么?

1938年,他们在长沙。经历千难万险逃后到昆明,缺吃少穿,为生计发愁,1938年1月到1940年11月,梁思成与林徽因在云南昆明近三年时光留下的足迹。他们战乱和贫困下,仍然让捉襟见肘的生活开出一朵花儿来,他们为自己设计并建造了一座住宅——龙头村故居。

1941年,林徽因一家搬到了四川宜宾附近的一个偏远山村——李庄。从那时起,林徽因就经常发烧卧床,再没有享受过健康人的快乐,梁思成为了给她打针,甚至学会了静脉注射。

在贫病交加的情况下,林徽因仍在病榻上坚持工作,用了几年时间,帮助梁思成反复修改并最后完成了《中国建筑史》这部重要着作的初稿和用英文撰写的《图解中国建筑史》,初步实现了他们早在学生时代就已怀有的学术夙愿。然而,她取得的每一项成绩,都是以健康为代价的。

1945年,抗战终于胜利,在林徽因离开李庄时,医生诊断她的生命大概只剩下5年。接下来几年,她拖着病痛的身体参加了首都城市规划工作,力主保存北京古城面貌,反对拆毁城墙、城楼和某些重要古建筑物,她还参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设计国徽图案,这是林徽因最光荣的任务。

1955年3月,林徽因耗尽了最后一点气力,带着许多她未完成的心愿离开了人世,享年51岁。死前,她要求见一见梁思成,称有话要对他说。护士说:“夜深了,有什么话明天再说吧。”而徽因并没有等到“明天”。

后面的故事,有心理洁癖的人们会觉得略微遗憾,梁思成和林洙走到了一起,晚年有了另一个女人,一度遭到了众叛亲离的境遇。这里笔者想说,都是吃五谷杂粮的人,就不要太苛刻了吧。至于他们俩,就是另一个故事了,按下不表。

梁思成和林徽因,回溯他们的相伴的短短27年,恍惚觉得那是很长很长的一生,经历了异国求学、战争纷乱、身体病痛、社会变革等。而这个过程中,林徽因在梁思成心中是不可替代的,他曾在所著书的前言中写到,“我要感谢我的妻子、同事和旧日的同窗林徽因,二十多年来,她在我们共同事业中不懈的贡献着力量,没有她的合作与启迪,无论是本书的撰写,还是我对中国建筑的任何一项研究工作,都是不可能完成的”。

你看啊,他们是夫妻、同事、同窗,多重身份加于一身,什么势均力敌的结合,什么气质和技巧的平衡,什么罕有的奇迹的配合……甚至今天的soulmate说辞,用在梁思成和林徽因身上,都恰如其分。

从看完《林徽因传》到今天,断断续续一周时间,言尽于此。题外话,时至今日,才是微微懂得,为什么要看传记,而且要趁早。

《林徽因传读后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