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教案

时间:2025-06-25 15:15:09
《词两首》教案

《词两首》教案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词两首》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词两首》教案1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1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了解词的有关知识,理解、领悟词的内容和意境,能把自己想象的景象写出来。

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在理解词的内容的基础上,在脑海中建立形象的画面,体会词的意境,感受生活的情趣。

教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如梦令》,背诵《如梦令》。

3.学习生字新词,理解、领悟词的内容与意境,感受作者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

教具准备

插图、课文配乐诵读资料。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简介常识

1.板书课题:9。词两首。介绍“词”的基本常识。

2.板书《如梦令》。介绍作者李清照。

二、初读《如梦令》

1.借助工具书自学生字新词,并自由朗读课文。

2.检查朗读,指导书写“藕”字。

3.范读课文,指导学生把握好词的节奏。

4.词中是否有不明白的地方?提出来大家讨论。

三、精读《如梦令》

1、轻声朗读课文,借助书中插图初步理解的内容,看看讲了一件什么事?你的眼前出现了哪些画面?

2、交流

(1)、这首词记叙了词人的一次交游活动,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分别是什么?

(2)从“常记”一词我们也看出词人是在回忆往事,那天词人心情愉快,开怀畅饮,微醉而归,为何会“不知归路”?

(3)“日暮”和“醉”为“误”埋下伏笔,使“误入藕花深处”显得合情合理。词人在误入之后有何表现?

3、这是件有趣且值得回味的事,难怪词人把它记录了下来。你能用语言来描绘吗?想象画面,练习描绘。

4、这么美的画面,你能读好它吗?指导朗读《如梦令》。

5、配乐朗读。

6、古人说,诗言志,意思是:写诗歌的目的是为了表达某种意愿或心境。那么,在这首词中,作者描绘了这么一种美妙的场景,表达了他的什么意思?

7、练习有感情地背诵。

四、总结、布置作业

这首词是作者青年时期悠闲生活的写照,全词文字不多,但叙述却十分完整,意境优美,构成一幅春日交游的欢乐图画。回去以后可以再找些李清照的词来赏读,你一定能读出更多的情趣。

板书设计

9

词两首

如梦令

[李清照]

日暮

沉醉---->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

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爱大自然

爱生活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习《渔歌子》

2、总结全文,激发学生自学古诗词,背诵古诗词的兴趣。

教具准备

文中的挂图,录音机。音乐磁带。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导入新课

1、指明背《如梦令》

2、这首词描绘了哪些自然景物?你从哪里知道的?

3、导入: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描写春天的词《渔歌子》。

4、检查预习。

(1)作者是谁?是哪个朝代的?

(2)说说你对这位诗人的认识。

二、出示挂图,感知画面

1、教师出示挂图,引导学生观察。

2、学生反馈,口头表述看到的景物及景物的'特点。

3、教师总结:这里又是一幅景色宜人的江南水乡图,山前白鹭飞,两岸桃花盛开,江中鱼儿自由自在地游玩,一位头戴青箬笠,身披蓑衣的渔翁正在斜风细雨中悠然垂钓。

4、引入学词。《渔歌子》这首词描绘的正是这幅图。

三、读通词,初步感知词的内容

1、指导读下面四个字:“鳜”、“箬”、“笠”、“蓑”。

2、全班齐读。

3、自由读。

4、指名读,学生互相评议。

5、教师总结,范读。

6、小组比赛读,然后再全班齐读。

四、理解词文,深入体会意境

1、提出要求,小组合作学习。

(1)由词语到句子,结合图理解词的意思。

(2)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时候的景色?具体写了哪些景物?

(3)作者描绘的是怎样的一幅画面?表达的是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

2、逐题反馈。

(1)词意:

不须归:不愿回家。

西塞山前白鹭在自由地翱翔,江上黄绿色的鱼儿欢乐地游着,漂浮在水中的桃花是怎样的鲜艳。江岸一位老翁戴着青色的箬笠,披着绿色的蓑衣,冒着斜风细雨,悠然自得地垂钓,他被美丽的江南景色迷住了,久久不愿回家。

(2)体会意境。

a.这首词描写的是什么时候的景色?具体写了哪些景物?

b.播放柔和的曲调,让学生闭目想象由以上景物构成的江南水乡景。

c.谈谈自己对词所描绘的这种意境的体会或感受。

3.在体会意境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词。

五、体会词中流露的诗人的心境

1、问:渔翁“不须归”缘何在?想象他此时的心境如何?

2、小组讨论、交流,然后集体反馈。

3、教师介绍张志和的个人境遇。

六、总结全文,有感情地诵读词

板书设计

《渔歌子》

借景抒情

江南春景

景:鹭、花、水、鱼、风、雨

人:渔翁垂钓

《词两首》教案2

教学目标:

1、了解李清照的生平,个人的遭遇和创作的关系。

2、理解所学词的创作的主题内容。

3、初步感受婉约词的特点,能读出词的意境,能想景悟情。

4、学会鉴赏词的表现手法。

教学重难点:个人的遭遇和创作的关系,感受词的意境和主题。

教学方法:阅读与感悟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流程:

课前预习:1、作者:李清照,(1084---1155)宋代女词人,自号易安居士济南章丘现在山东人。父官至礼部员外郎,京东路提点刑狱,曾受知于苏轼,用意于经学,在齐鲁一带颇负盛名。母 ……此处隐藏59244个字……,先给人一种无可奈何的感受,打下情感的基础,以增强下面抒写情事的真实性和感染力。所以这句要读得凄凉、落寞。

2、“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零噎。”(学生自行体会这句词的感情,现场模拟情景)

明确:前一句是实写不忍别离又不能不别的情况。这六个字明显地写出地点、动作和情绪,是高度压缩的精练的写法。“留恋处,兰舟催发”,是说正在留恋不舍的当儿,舟子已经催促他出发了。从“催发”中可以看出他们多么依依不舍。从这种依依不舍的情况中也可以更清楚的看出上句的“无绪”是已经达到了“黯然魂销”的程度。这里要读得泪眼朦胧,难以割舍,不忍放手。后一句是进一步刻画两人难舍难分的形象。在这时候,真是纵有千言万语也给喉咙噎住说不出口了。只有紧握着手,泪眼相对而已。这一形象的刻画,看来似很简单,实则是情感的集中表现,是很真挚动人的。这句要读得“哽咽”欲哭,欲言又止。

3、“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这句话在上阕的结尾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放在此处有何作用?

明确:邈远之景,衬托出情人相见无期,自己前途茫茫的惆怅;承上启下,既是总结上阕的离别情景,又是为下阙写别后情景作铺垫。

下阕分析:

1、“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在这两句中,有三个字点明了这首词的.主旨,是哪三字?

明确:伤离别。词作下阕一落笔就点明了全词的主题是“伤离别”。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有感情的人,都会因为离别而感觉到悲伤。所以南朝的江淹在《别赋》上说:“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矣。”宋代的秦观在《调笑令》中说:“始信别离情最苦,兰舟欲解春江暮。”这些诗句都在表达类似的感受:人生当中,什么最令人痛苦?那就是生离和死别。离别本来就是人生中最令人悲伤难过的事,更何况正处在冷落的清秋节呢!秋天本来是草枯叶落、百花凋零的季节,人在秋中往往会有一种凄清冷落之感,所以古人在描写秋天的时候,经常与“愁苦悲凉”的感情联系在一起。比如先秦的宋玉在《九辨》中说:“悲哉,秋之为气也!”南宋吴文英在《唐多令》中说:“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而曹雪芹在《秋窗风雨夕》中则说:“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这些诗句都写出了怀有特定情感的人在秋天中的特定感受。离别之事是非常悲苦的,清秋之气是特别凄凉的,而在这首《雨霖铃》中,词人把离别之事与清秋之气叠加在一起,融合在一起,非常悲苦,再加上特别凄凉,这就使情感的表达更加沉重。正是“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啊。

2、接下来是千古传诵的名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两句之所以成为名句,就在于它没有一个字写情,而又没有一个字不写情。词人设想旅途中的情景:待今宵酒醒之后,我将身在何方呢?我的身边还能有我的知心人陪伴我吗?不会有了,陪伴我的将只有岸边杨柳,耳畔清风,天边残月!)句中“酒醒”二字很值得玩味。在上阕,词人已经写到“都门帐饮无绪”,既然是没有情绪,为什么还要喝呢?无非是借酒浇愁而已。(词人本指望一醉解千愁,却不料“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酒醒之后越发空茫茫愁绪更浓,这怎不令人潸然泪下呢?)第二句中的“杨柳”也是很有意味的事物。古人写离别之情,往往要写杨柳,并经常用折柳表示送别之情,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柳”与“留”读音相近,所以折柳可以表示“留恋”之意。你要出门了,要到遥远的地方去,我来为你送别,我不送你金银,也不送你珠宝,我就折一条青青杨柳枝送给你,表示我希望你能留下来。所以唐代李白在《劳劳亭》中说“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北宋贺铸在《更漏子》中说:“上东门,门外柳,赠别每烦纤手。一叶落,几番秋,江南独倚楼。”而元代无名氏的《水仙子》中则说:“常记得离筵饮泣饯行时,折尽青青杨柳枝。”把杨柳枝都给折光了,可见留恋之情是多么深厚。这些都是借杨柳抒离情的例子。正因为有这种习俗的存在,所以离别的人一看见杨柳,就会自然而然地想起离别时依依不舍的场面,心中就会涌起一缕缕离愁别绪。因而“杨柳岸”三个字明写眼前景,暗写别时情,显得含蓄而有韵味。词中的“晓风残月”也是最能触动人的感情的事物。秋日的风是凉的,秋天早晨的风更凉;月光是清冷的,残月的光更加清冷,而早晨的残月就显得特别凄凉。所以“晓风残月”给人一种特别浓重的凄清冷落之感。这样,作者就通过写景,很有韵味地点染出那种说不完诉不尽的离愁别绪。在这短短的两句词里,作者集中写了这么多最能触动离愁的物象,又写得那么鲜明那么生动。这,正是它感动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根本原因。

3、现在我们来看最后几句:“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这是作者设想的别后孤苦无聊的生活情景。请问词人这里为什么说“虚设”?

明确:因为没有人陪伴,无论怎样的良辰好景,对词人来说都是没有意义的。请大家注意,词人在这里只写到良辰好景,而没有写到平常时日。为什么呢?因为连良辰好景都形同虚设,那平常日子中的度日如年就可想而知了。在这里,词人想到,从此离去,将要一年之久,一年啊,365个日日夜夜,在这么漫长的日子里,再好的良辰,再妙的美景,没有知心人相伴也是形同虚设。就算有千种深情,万般爱意,又向谁去说呢?只有独对清风冷月,望空兴叹,为伊消得人憔悴了。这样,作者就在令人洒泪伤情的抒写中,结束了全词。

五、整体感知:

1、这首词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呢?

明确:浓情厚意从低徊婉转、一唱三叹的旋律里汩汩而出,离愁别恨也从悱恻动人、缠绵哀怨的诗意里幽幽而泻。

2、这首词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明确:在萧瑟的秋天里,词人和他的红颜知己伤心地告别。

3、词中哪句话最能体现这个内容呢?

明确:“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这首词就是在冷落清秋的景色中抒发词人人离别的伤感之情。

4、本词有哪些意象词?这些意象词起到怎样的作用?

明确:①意象:蝉、长亭、雨、兰舟、烟波、暮霭、楚天晚、杨柳、晓风、残月;②作用:渲染凄清意境,烘托人物感情。

5、本词的写作特色

明确:

(1)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这首词以冷落的秋景作衬托,精心刻画难分难舍的惜别场景,进而想象别后的离愁别恨,情景相生。作为封建时代的文人,自伤身世,慨叹自己不能作生活的主人,抒情尽管真实,而情调未免凄怆;对现实尽管忧愤,而意志未免消沉,这是受时代局限的反映。

(2)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上阕重点在记别,下阕重点在述怀,前后呼应,浑然一体。作者善于运用铺叙手法在前后呼应对照中逐步深入。下阕想象部分与上阕的写实部分有一定内在联系。

(3)白描的艺术手法:词作在表现离人分别时,通过离别场面的描写、铺叙,让读者深切感悟离情。

六、总结:

我们学完了柳永的两首词,从这两首词中,我们体会了诗人柳永婉约的创作风格,体会了词的特色。由此我们得知:词,声韵谐婉,意境优美,是我国抒情文学的最高形式之一。建议大家多去品味词的意境美,增强自身对美的感悟。

《《词两首》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