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函数教学教案设计
作为一名教职工,可能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函数教学教案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函数教学教案设计1教学目标
(一)知道函数图象的意义;
(二)能画出简单函数的图象,会列表、描点、连线;
(三)能从图象上由自变量的值求出对应的函数的近似值。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认识函数图象的意义,会对简单的函数列表、描点、连线画出函数图象。
难点:对已恬图象能读图、识图,从图象解释函数变化关系。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
1.什么叫函数?
2.什么叫平面直角坐标系?
3.在坐标平面内,什么叫点的横坐标?什么叫点的纵坐标?
4.如果点A的横坐标为3,纵坐标为5,请用记号表示A(3,5).
5.请在坐标平面内画出A点。
6.如果已知一个点的坐标,可在坐标平面内画出几个点?反过来,如果坐标平面内的一个点确定,这个点的坐标有几个?这样的点和坐标的对应关系,叫做什么对应?(答:叫做坐标平面内的点与有序实数对一一对应)
(二)新课
我们在前几节课已经知道,函数关系可以用解析式表示,像y=2x+1就表示以x 为自变量时,y是x的函数。
这个函数关系中,y与x的函数。
这个函数关系中,y与x的对应关系,我们还可通知在坐标平面内画出图象的方法来表示。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1.在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后,点的坐标(有序实数对)与坐标平面内的点一一对应;不同的坐标与不同的点一一对应;函数关系与动点轨迹一一对应,把抽象的数量关系与形象直观的图形联系起来,通过解读图象,了解抽象的数量关系,这种“数形结合”,是数学中的一种重要的思想方法。
2.本课的目标是使学生会画函数图象,并会解读图象,即会从图象了解到抽象的数量关系。为此,先在复习旧课时,着重提问坐标平面上的点与有序实数对一一对应,接着在新课开始时介绍了画函数图象的三个步骤。
3.教学设计中的.例3,既训练学生从已数据画图象,又训练学生逆向思维、解读图象、在图象上估计某日产量的能力,对函数图象功能有一个完整的认识。
4.在小结中,介绍了函数关系的三种表示方法,并说明它们各自的优缺点,有利于对函数概念的透彻理解。
5.作业中的第1-3题,对训练函数图象很有帮助。
第1题,目的要说明,对于x的一个值,y必须是唯一的值与之对应,而(b)(c)(e)都是对于x一个值,y有不止一个值与之对应,所以y不是x的函数,本题还训练解读图形的能力。
第2题,训练学生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在去掉绝对值符号时,必须分x≥0与x<0讨论。
第3题,训练学生根据已知条件建立函数解析式,并列表、描点、连线画出图象的能力,这些都是学习函数问题时应具备的基本功。
函数教学教案设计2一、学生起点分析
在七年级上期学习了用字母表示数,体会了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学会了探索具体事物之间的关系和变化的规律,并用符号进行了表示;在七年级下期又学习了“变量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体会了变量之间的相依关系的普遍性,感受了学习变量之间的关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且积累了一定的研究变量之间关系的一些方法和初步经验,为学习本章的函数知识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二、教学任务分析
《函数》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北师大版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上)第六章《一次函数》第一节的内容。
● 教材内容
本节内容安排了1个学时。
教材中的函数是从具体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中抽象出来的,主要是通过学生探索实际问题中存在的大量的变量之间关系,进而抽象出函数的概念。与原传统教材相比,新教材更注重感性材料,让学生分析了大量的问题,感受到在实际问题中存在两个变量,而且这两个变量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它们的表示方式是多样地,如可以通过列表的方法表示,可以通过画图像的方法表示,还可以通过列解析式的方法表示,但都有着共性:其中一个变量依赖于另一个变量。
● 教材地位及作用
函数是研究现实世界变化规律的一个重要模型,对它的学习一直是初中阶段数学学习的一个重要内容。本节内容是在七年级知识的基础上,继续通过对变量间的关系的考察,让学生初步体会函数的概念,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同时,函数的学习可以使学生体会到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感受事物是相互联系和规律的变化。
三、教学目标分析
教学目标:
● 知识与技能目标
1.初步掌握函数概念,能判断两个变量间的关系是否可以看成函数;
2.根据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式,给定其中一个量,相应的会求出另一个量的值;
3.了解函数的三种表示方法。
●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函数概念的学习,初步形成学生利用函数观点认识现实世界的意识和能力;
2.经历从具体实例中抽象概括的过程,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体会函数的模型
思想;
3.通过对函数概念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与态度目标
1.在函数概念形成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联系实际、善于观察、乐于探索和勤于思考的精神 ●教学重点:
1.掌握函数的概念,以及函数的三种表示方法;
2.会判断两个变量之间是否是函数关系。
●教学难点:1.对函数概念的理解;
2.把实际问题抽象概括为函数问题。
四、教学准备
教具:教材,课件,电脑
学具:教材,笔,练习本
五、教学过程设计
本节课设计了六个教学环节: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导入新课;第二环节:展现背景,提供概念抽象的素材;第三环节:概念的抽象;第四环节:概念辨析与巩固;第五环节:课时小结;第六环节:布置作业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内容:
展示一些与学生实际生活有关的图片,如心电图片,天气随时间的变化图片,抛掷铅球球形成的轨迹,k线图等,提请学生思考问题。
意图:
承接上一学期变量关系的学习,让学生感受到变量之间关系的是通过多种形式表现出来的,感受研究函数的必要性。
效果:
生活实例,激发了学生的研究热情,起到很好的导入效果。
第二环节:展现背景,提供概念抽象的素材
内容:
问题1.你去过 ……此处隐藏7411个字……几月产量是上升的、下降的或不升不降的。
(4) 如果从3月到6月的产量是持逐平稳增长的,请在图上查询4月15日的产量大约是多少吨?
解:(1),(2)见图13-26。
(3) 产量上升:1月到2月;3月,4月,5月,6月逐月上升;10月,11月,12月逐月上升。产量下降:8月到9月,9月到10月。产量不升不降:2月到3月;6月到7月,7月到8月。
(4)过x轴上的4。5处作y轴的平行线,与图象交于点A,则点A的纵坐标约4。5,所以4月15日的产量约为4。5吨。
(三)课堂练习
已知函数式y=-2x。用列表(x取-2,-1,0,1,2),描点,连线的程序,画出它的图象。
(四)小结
到现在,我们已经学过了表示函数关系的方法有三种:
1。解析式法——用数学式子表示函数关系。
2。列表法——通过列表给出函数y与自变量x的对应关系。
3。图象法——把自变量x作为点的横坐标,对应的函数值y作为点的纵坐标,在直角坐标系描出对应的点。所有这些点的集合,叫做这个。用图象来表示函数y与自变量x对应关系。
这三种表示函数的方法各有优缺点。
1。用解析法表示函数关系
优点:简间明了。能从解析式清楚看到两个变量之间的全部相依关系,并且适合于进行理论分析和推导计算。
缺点:在求对应值时,有进要做较复杂的计算。
2。用列表法表示函数关系
优点:对于表中自变量的每一个值,可以不通过计算,直接把函数值找到,查询时很方便。
缺点:表中不能把所有的自变量与函数对应值全部列出,而且从表中看不出变量间的对应规律。
3。用图象法表示函数关系
优点:形象直观。可以形象地反映出函数关系变化的趋势和某些性质,把抽象的函数概念形象化。
缺点:从自变量的值常常难以找到对应的函数的准确值。
函数的三种基本表示方法,各有各的优点和缺点。因此,要根据不同问题与需要,灵活地采用不同的方法。在数学或其他科学研究与应用上,有时把这三种方法结合起来使用,即由已知的函数解析式,列出自变量与对应的函数值的表格,再画出它的图像。
(五)作业
1。在图13-27中,不能表示函数关系的图形有( )。
(A) (a),(b),(c) (B)(b),(c),(d) (C) (b),(c)(e) (D)(b),(d),(e)
2。函数 的图象是图13-28中的( )。
3。矩形的周长是12cm,设矩形的宽为x(cm),面积为y(cm2)。
(1) 以x为自变量,y为x的函数,写出函数关系式,并在关系式后面注明x的取值范围;
(2) 列表、描点、连线画出此函数的图象。
4。(1) 画出函数y=- x+2的图象(在-4与4之间,每隔1取一个x值,列表;并在直角坐标系中描点画图);
(2) 判断下列各有序实数地是不是函数。y=- x+2的自变量x与函数y的一对对应值,如果是,检验一下具有相庆坐标的点是否在你所画的函数图像上:
5。画出下列函数的图象:
(1) y=4x-1; (2)y=4x+1。
6。图13-29是北京春季某一天的气温随时间变化的图象。根据图象回答,在这一天:
(1)8时,12时,20时的气温各是多少;
(2)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各是多少;
(3)什么时间气温高,什么时间气温最低。
7。画出函数y=x2的图象(先填下表,再描点,然后用平滑曲线顺次连结各点);
8。画出函数 的图象(先填下表,再描点,然后用平滑曲线顺序连结各点):
作业的答案或提示
1。选(C)。因为对应于x的一个值的y值不是唯一的。
2。选(D)。当x<0时,|x|=-x,所以 ,当x>0时,|x|=x,所以
3。
(1) y=x(6-x)其中0<x<6,(图13-30)。
(2)
4。
5。
见图13-32。
6。(1) 8时约5℃,12时约11℃,20时约10℃。
(2) 最高气温为12℃,最低气温为2℃。
(2) (2) 14时气温最高,4时气温最低。
7。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1。在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后,点的坐标(有序实数对)与坐标平面内的点一一对应;不同的`坐标与不同的点一一对应;函数关系与动点轨迹一一对应。把抽象的数量关系与形象直观的图形联系起来,通过解读图象,了解抽象的数量关系,这种“数形结合”,是数学中的一种重要的思想方法。
2。本课的目标是使学生会画函图象,并会解读图象,即会从图象了解到抽象的数量关系。为此,先在复习旧课时,着重提问会标平面上的点与有序实数对一一对应。接着在新课开始时介绍了画函数图象的三个步骤。
3。教学设计中的例3,即训练学生从已有数据画图象,又训练学生逆向思维、解读图象、在图象上估计某日产量的能力。对函数图象功能有一个完整的认识。
4。在小结中,介绍了函数关系的三种不示方法,并说明它们各自的优缺点。有利于对函数概念的透彻理解。
5。作业中的第1~3题,对训练函数概念及函数图象很有帮助。
第1题,目的要说明,对于x的一个值,必须是唯一的值与之对应。而(b),(c),(e)都是对于x一个值,y有不止一个值与之对应,所以y不是x的函数。本题还训练解读形的能力。
第2题,训练学生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在去掉绝对值符号对,必须分x≥0与x<0讨论。
第3题,训练学生根据已知条件建立函数解析式,并列表、描点、连线画出图象的能力。
这些都是学习函数问题时应具备的基本功。
函数教学教案设计7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通过丰富的实例,进一步体会函数是描述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的重要数学模型;用集合与对应的思想理解函数的概念;理解函数的三要素及函数符号的深刻含义.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类比、推理的能力;培养学生分析、判断、抽象、归纳概括的能力;强化“形”与“数”结合并相互转化的数学思想.
情感目标——探究过程中,强化学生参与意识,激发学生观察、分析、探求的兴趣和热情;体会由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运动变化、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转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逐渐形成善于提出问题的`习惯,学会数学表达和交流,发展数学应用意识;感受数学的抽象性和简洁美渗,透数学思想和文化.
教学重点: 理解函数的模型化思想,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来刻画函数. 教学难点:函数符号y=f(x)的理解,函数概念的整体性认识. 教学方法: 问题式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流程:
教学过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