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黔之驴教案集锦十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黔之驴教案10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黔之驴教案 篇1学习目标:
1.能从不同的角度,展开想象讲述文中的故事。
2.能结合文中语句,从不同角度说出这则寓言的深刻含义,了解古代寓言的一般特点。
3.能辨证地分析“黔驴技穷”的原因。
学习过程:
一、小试身手:
1、课堂检测学生上节课知识掌握情况。
(一)词语解释
1.船载以入(用船)
2.稍出近之(靠近,接近)
3.蹄之(用蹄子踢)
4.尽其肉(吃尽)
(二)一词多义
1蹄之(代词,代老虎)
2.计之(代词,这件事情)
3.然往来视之(然而,可是)
4.庞然大物(……的样子)
5.以为且噬己也(认为)
6.以为神(把……当作)
二、故事时间:
导入:自从柳宗元写了《黔之驴》之后,千百年来,人们对驴心存偏见,驴的名声一败涂地。成语“黔驴技穷”往往用来比喻仅有的一点伎俩也用完了。驴家族里的一只小驴听说后非常生气。今天,它来到这儿想听一听它祖先的故事。
请同学从下面三个不同的身份中,选择其中的一个来讲故事。
A、我就是文中的那头驴子
B、我就是文中的那头老虎
C、我就是文中的那个好事者
“最佳故事奖”评选标准:
(1)能根据所选择的身份准确地讲述故事。
(2)故事中体现了一定的想像力。
(3)讲故事的语气、语调和表情有感染力。
2、学生按要求活动。
3、全班交流,学生点评。
三、寓意探索:
1、教师要求:作为人类的一员,你能向这只小驴解释这则寓言的.寓意吗?请结合文章中相关语句进行讲解。
2、学生按要求活动。
3、全班交流。
4、教师:
寓言: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常常有讽刺或劝戒的性质。
黔驴:庞然大物,却只有“一鸣”,“蹄之”两种防身之技,是一个虚有其表、实际无能的事物。
老虎:在没有弄清对方底细之前,存有成惧心理;它谨慎小心,善于观察,反复试探,在摸清驴子的底细以后,反应迅速,行动灵活,大胆果断地攻击对方要害,立即致敌于死命,是一个机智、勇敢的形象。
作者只不过借驴的形象,通过寓言这种形式(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讽刺了那些徒有外表、实质虚弱无能的人。
从驴的角度分析:
不能做只有外表,而没有实际本领的人;
要学会变通,主动适应环境
从老虎的角度分析:
貌似强大的东西并不可怕,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一定能战胜它。
要耐心、仔细地观察,才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
从虎驴之争的角度分析:
要正确估计对手的实力,知己知彼才能获得胜利。
从好事者的角度分析:
做事情前要调查研究,不能盲目,以免造成悲剧。
四、冤案 ? !
1、教师导入:背上“黔驴技穷”的骂名到底公平不公平?如果公平,请同学们说出公平的原因。如果是冤案,请同学们找出根据为这个冤案平反。
2、、学生思考后,发言
3、、学生互评
4、教师点评:
导致“黔驴技穷”的主要原因:
(1)是驴子自身的实力相对弱小,不能与虎抗衡;
(2)是好事者工作盲目,不负责任,使驴子“至则无可用”,且又放之山下,将驴命视同儿戏;
(3)是放置驴子的环境不行,这是造成驴入虎口的最主要原因。
四、课后学习:寓言新编:——《新编黔之驴》
听了同学们的争论,小驴非常高兴,它了解了自己的家族与人类的密不可分的关系。它想请我们为驴家族重新创作一个寓言故事《新编黔之驴》表现 “黔驴技高”、“黔驴技强”或“黔驴技多”, 或者来一个奇思妙想,让这头黔之驴利用自己的聪明智慧战胜兽中之王老虎。从而使“黔驴技穷”成为过去,逐渐被人们淡忘。
黔之驴教案 篇21.学习细致逼真的心理、动作描写,理解故事的深刻寓意是本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2.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和讨论来理解本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3.安排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从成语人手,导人新课。
同学们在学习的时候会经常遇到一些成语,它们中有不少来源于我国古代寓言故事。成语“黔驴技穷”就是其中一例,它来源于我国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短篇寓言《黔之驴》。而要正确理解这个成语的意思,我们就必须先来一起学习这篇寓言,看它讲的究竟是怎样的一个故事。
二、范读课文(或听课文朗读录音)后正音。
要求:听准字音;基本了解故事大意。
给加点字注音,然后齐读三遍。
黔 好事者 窥 骇 遁 噬 狎 不胜 跳踉
三、串译全文,师生共同解答疑难文言词语的含义。
要求:能结合课文注释翻译全文;合上书本后能准确、生动地讲述故事。
四、学生朗读基本成诵后重点讨论下边问题。
方法:先独立思考,再互相讨论。教师可巡回指导。理解每个问题,均应结合课文相关语句。
1.课文写虎从畏驴到食驴的过程可分为几个层次?各层次中表现虎的心理的词语分别有哪些?它们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结合课后练习一)
理解:可分为六个层次。各层次中表现虎的心理的语句分别是“以为神”、“觉无异能者”、“莫相知”、“终不敢搏”、“以为且噬己也”、“技止此耳”等。这些语句生动逼真地描绘了虎对驴的认识的全过程,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且使其波澜起伏,引人人胜。
2.课文描写虎的动作用了哪些词语?分别刻画了虎的什么心态?
理解:虎初见驴时,“蔽”“窥”勾画出虎既好奇,急于摸底,又害怕的心情。“驴一鸣,虎大骇,远遁”,“骇”“遁”进一步刻画了虎的恐惧心理。接下来“稍出近之”、“往来视之”、“近出前后”直至“荡倚冲冒”而激怒驴,写虎——再试探,处处可见虎的生性大胆和工于心计。最后“跳踉大嘲”、“断其喉”、“尽其肉”、“乃去”等语句,句式短促,节奏鲜明,写出虎干脆利落,志得意满的情态。
3.黔驴之技有哪些?
理解:“鸣”“蹄”。这两个词生动传神地写出驴在 ……此处隐藏16103个字……。
首先介绍作家作品,使同学们对作者柳宗元的生平有所了解,并了解文章体裁——寓言,知道《黔之驴》是柳宗元的“三戒”之一,引以为戒之意。
2、初读课文
在初读的过程中,可对学生进行读书的方法指导,如:自然段序号的标注、生字词的圈点、课下拼音要在正文中书写等等,读完之后设计了一环节——利用多媒体课件检测学生字词掌握情况,可帮助同学们扫除汉字障碍。
3、看动画
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针对七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设计了一个与课文相配套的小动画,其中还插入了课文的范读,以达到了正音的目的。形象的动画,生动的朗读,使学生对课文的内容大致了解。为下一步的“再读课文,再现故事情节”做了准备。
第三步、再读课文,疏通文意
1、借助课下注释,疏通文意。
老师可出示幻灯片提出要求:①结合注释自己试译课文。②小组合作,解决疑难问题。③向全班同学求助,解决小组未解决的问题。七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古文阅读能力,这个环节旨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才华展示,友情提醒。
这个环节的设计,目的有三:一检查学生关键字词掌握情况,二给同学们搭建一个才华展示的平台,三教给同学们一个积累文言词语重要方法——分类整理法。
3、复述课文
这个环节的设计旨在加深同学们对课文的整体印象,同时培养同学们的'口头表达能力。
第四步、研读课文
通过课文的研读力求解决课文的重难点,通过揣摩老虎和驴的心理、观察二者的动作,认识老虎和驴的特点,以理解文章的寓意。这个环节中主要通过几个问题的设计实现目标。
1、老虎对驴的态度有何变化?
2、你能找出描写老虎心理和动作的词语或句子吗?
3、课文中描写驴的本领的句子有哪些?
4、通过课文的阅读,你得什么启示?
从而总结出老虎的特点:这是一个机智勇敢的形象,在反复观察,反复试探后,摸清底细了驴的底细,从而大胆果断的进攻,致敌于死命。而驴仅会“一鸣,一蹄”,两相对比,驴最终被老虎吃掉也就不足为怪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
5、读出启示:
通常人们总是从老虎的角度总结道理,在这个环节中,我安排学生从驴和老虎两个方面来总结,以告诉学生“横看成岭侧成峰”的道理。
6、读出寓意:
这则寓言是柳宗元的“三戒”之一,当时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意图又是什么呢?为此安排了走近作者一环节。时代背景的介绍会帮助同学们理解本文讽刺的是当时统治集团中的官高位显,仗势欺人,而又无才无德、外强中干的某些上层人物。对于他们无须害怕,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能取得最后的胜利。
第五步,大胆想像,为驴翻身
学生在真正理解文章内容之后,已敬佩于老虎的精明,痛恨于驴的愚蠢,老师适时引入最后一个环节。这个环节的设计力求做到读写结合,以写促读。七年级学生思维正活跃,对于此类想像文章很感兴趣,只要老师引导的好,学生会妙笔生花,绽放许多奇思妙想。
第六步,结束语
授课内容结束了,但同学们来讲,如何让同学们通过课堂知识的学习,对自己的现实生活中起到引导作用,期于此目的,老师送给同学们一段话,今天我也把这段句作为我说课的结束语,与大家共勉:
当今的社会是个竞争的社会,如果我们没有真才实学,仅凭金玉其表,那么将无法在社会上生存,所以我们必须从现在做起,认认真真,踏踏实实的学好本领,那样我们才能拥有更加美好的明天。最后祝愿大家在今后的日子里:一路走好!
第七步:板书:
惧驴——识驴——吃驴
附:
作业:将《黔驴新编》整理之后写在日记本上。
黔之驴教案 篇10创意说明:
本篇文字较简练,教学中要让学生了解古代寓言的一般特点,引导他们用“三看一查”(即看课文、看注释、看“探究·练习”)的方法读懂课文,理解本文的寓意,并能联系实际谈谈自己的想法,只要言之成理就要予以肯定。
教学目的:
1.了解古代寓言的一般特点。
2.用“三看一查”的方法读懂寓言的情节。
3.通过对比“驴和“虎各自的形象特点,品味出本文的寓意,并能联系实际谈出自己的感受。
教学步骤:
一、用“三看一查”的方法,自读课文。
二、检查自读情况,学生对照注释边读边讲,教师适当点拨、补充。
1.让学生熟悉古今词义的变化。
2.归纳几个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3.重点词语的翻译:
①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船,这里是用船的意思。名词充当状语。现代汉语中除时间名词外,名词一般不能充当状语。
②驴不胜怒,蹄之。
蹄,踢。这里作动词用。
三、全班齐读课文,指名学生复述大意。
四、再读课文,把握全文的情节。思考:
①故事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发生的?你从哪里可以看出来?故事发生的背景:“黔无驴”“船载以入”。这样安排一可见其是外来户,二来铺垫虎被迷惑的情节,三来暗说其形体庞大。
②当驴出现时,“虎见之的最初反应是什么?为什么会如此?虎的最初反应是“以为神。因为从来没有见过,而且“庞然大物也”,所以觉得神奇。
③虎对驴的态度有改变吗?从哪里看出?虎对驴的态度有改变,如:“蔽”“窥之”,“近之然”,“远遁”“甚恐”,“觉无异能者”,“近出”“不敢搏”,“稍近”,“荡倚冲冒”,“跳踉大?”等。虎的态度变化为:恐惧—怀疑—挑衅
④故事的结局是什么?
结局:“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五、读完寓言后,你觉得驴、虎这两个寓言形象各有什么特点?
师生共同讨论、概括:
黔驴:庞然大物,善于怪叫,蹄踢,装腔作势,借以骇人,是一个虚有其表、实际无能的'蠢物。
老虎:在没有弄清对方底细之前,存有戒惧心理;它反应迅速,行动灵活。谨慎小心,善于观察,反复试探,在摸清驴子的底细以后,大胆果断地攻击对方要害,立即致敌于死命,是一个机智、勇敢的形象。
六、了解寓言的特点,引导学生理解本文的寓意。
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往往用一个饶有趣味的故事来阐明深刻的道理。本文作者的写作目的,是讽刺当时统治集团中官高位显、仗势欺人而无才无德的、外强中干的某些上层人物。我们既可以从驴被虎吃掉的角度理解本文的寓意,又可以从虎吃掉驴这一相反的角度来理解文章的寓意。貌似强大的东西并不可怕,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一定能战而胜之。
七、作业。
1.解释下列每组中加点的词。
好事者船载以入()以为神()以君之力()
以为且噬己也()虎见之,庞然大物也()
然往来视之()船载以入()稍出近之()
驴不胜怒,蹄之()技止此耳()尽其肉,乃去()
2.用“庞然大物“黔驴技穷造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