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关小学一年级的教案汇编十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一年级的教案10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一年级的教案 篇1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1~5的加减法及6和7的组成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的重点是根据一幅图写出四道算式、加法交换律的渗透和加减法的关系。为了达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对本节课进行了如下教学设计:
1.独立操作,理解“一图两式”和“一图四式”,体会计算方法。
充分利用教材情境图,引导学生“入情入境”,让学生从学习者转变成参与者,从图中两位小朋友的角度去思考,理解“一图两式”和“一图四式”的列式思路和方法,再借助算式的对比,通过观察和探究,进一步感受6和7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体会算法的多样性,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使“四基”在教学中得以强化。
2.建立表象,由具体操作到看图列式。
儿童的认知特点是由形象直观到抽象具体,教学中必须要遵循学生的这个认知规律,使学生由感知到理解再到概括提炼。本教学设计就是由这一观念出发,先让学生观图,阐述列式,分析“一图两式”的特点,感悟计算方法,由看图计算到根据组成计算。接着延伸到“一图四式”,对加减法进行对比,感知加减法计算的互逆性,对计算方法进行进一步的探究。这样的设计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让学生经历了知识的发现和探究过程。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学生准备 小棒 圆形纸片 三角形纸片
教学过程
⊙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1.口算。
3+1= 4-1= 2+1= 5-2=
1+4= 3-2= 1+3= 5-3=
2+3= 4-2= 5-4= 5-1=
2.复习6和7的组成。
3.引入新课。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的是6和7的组成,这节课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是6和7的加减法。(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5以内的加减法的口算及6和7的组成,让学生对前面所学的知识进行巩固,为学习6和7的加减法做好铺垫。
⊙观察、操作,探索新知
1.教学5+1和1+5。
课件出示教材42页主题情境图左图(去掉图中的算式)。
(1)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说一说这幅图中的两个小朋友正在做什么。(图中的两个小朋友相对而坐,正在摆圆片写算式,圆片被分成两份,一份有5个,一份有1个)
(2)如果把图中圆片的摆放情况用加法算式表示出来,你能做到吗?(学生观察,写出算式5+1和1+5)
(3)交流:根据同一组圆片写出的两道加法算式为什么不同?
预设 生1:从女孩的角度看:左边有5个圆片,右边有1个圆片,所以我写出来的算式是5+1。
生2:从男孩的角度看:左边有1个圆片,右边有5个圆片,所以我写出来的算式是1+5。
小结:由于两个小朋友坐的方向不同,观察的角度不同,所以写出的两道加法算式就不同。
(4)先让学生计算5+1和1+5的得数,然后说一说自己的计算方法。(5+1=6 1+5=6)
(5)引导学生比较5+1=6和1+5=6。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一下,这两道算式什么相同,什么不同?
(师引导学生得出:在这两道算式中,相加的两个数相同,得数相同,相加的两个数在算式中的位置不同)
小结:从这幅图中我们知道,根据一幅图通常可以列出两道加法算式,在加法算式中,调换两个相加的数的`位置,得数不变。
2.教学6-1和6-5。
课件出示教材42页主题情境图右图。
(1)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说一说这幅图的意思。(这幅图中一共有6个圆片,被分成了5个和1个两部分)
①从女孩的角度看,6被分成了哪两部分?从6里面去掉被小棒分出去的一部分,还剩多少个圆片?怎样列算式?(学生观察,写出算式:6-1=5)
②从男孩的角度看,情况又是怎样的?你能列出算式吗?(6-5=1)
(2)想一想,同一幅图,为什么可以列出两道不同的减法算式呢?(因为观察的方向不同,分析的角度不同,所以能列出两道不同的减法算式)
(3)如果不看图,怎样计算“6-1”和“6-5”比较简便呢?(6可以分解成1和5,所以6减5等于1,6减1等于5)
小结:从这幅图中我们可以知道,从总数中拿走一部分,求剩下多少,用减法计算。
设计意图:借助圆片图,使学生能够直观地体会“一图两式”的列式思路和方法,在观察、比较中继续深化对加法和减法意义的理解,初步感知6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3.教学4+2、2+4、6-2和6-4。
课件出示教材42页中间笑脸图。
(1)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图中一共有多少个笑脸?从左往右看,你能列出什么算式?从右往左看呢?(4+2=6 2+4=6)
(2)如果不看图,怎样计算4+2等于几呢?怎样计算2+4等于几呢?(引导学生从6的组成进行理解)
(3)根据笑脸图,你能列出减法算式吗?(学生小组交流后写出算式:6-2=4,6-4=2)
师: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预设 生1:我是这样想的,从6个笑脸中去掉2个笑脸,就剩下4个笑脸了。
生2:我的想法和你的想法类似,从6个笑脸中去掉4个笑脸,就剩下2个笑脸了。
(4)如果不看图,你想怎么计算这两道减法算式?(引导学生根据算式之间的关系,利用联想推出两道减法算式的得数)
小结:同一幅图,观察的角度不同,不仅可以列出两道加法算式,还可以列出两道减法算式。
4.学生合作学习5+2、2+5、7-2和7-5。
(1)教师提出合作学习的要求。
师:刚才同学们很聪明,根据笑脸图列出了四道算式。那你们有信心根据这幅小棒图也列出四道算式吗?(课件出示小棒图)
(2)学生合作学习,小组内交流。
根据摆和算的过程,观察、比较5+2=7和2+5=7、7-2=5和7-5=2,发现它们之间的联系。
(3)汇报,全班交流。
(5+2=7 2+5=7 7-2=5 7-5=2)
(4)根据学生的汇报,教师小结:根据一幅图可以列出两道加法算式和两道减法算式。
5.学习3+3和6-3。
课件出示教材42页三角形图。
(1)让学生摆三角形,边摆边写出加法算式。
(3+3=6 ……此处隐藏8182个字……组交流后指名说)
3.我们用自己的办法记住了他们,怎样在田字格里把字写漂亮呢?我们先来看看“好”字,左边女字旁的第1笔是新笔画——撇点,注意是一笔写成。伸出小手,我们一起写。看!女字作偏旁的时候有什么变化呢?(学生发言设想:那一横不出头)接下来怎么写呢?看着笔顺图书空一下就知道了(学生看着笔顺图自由书空)。看懂了吗?伸出小手我们一起写写看(师生一起书空)对,一共6笔写成。每一笔在田字格怎么摆呢?看我写。撇点从左上格起笔,靠近竖中线收笔,撇的起笔比第一笔矮,收笔往左边来一点,第三笔横从横中线起笔,往上斜一点,不超过撇。右边是个“子”字,横撇写在右上格,弯钩写下来,最后一横呀,从田字格的中心点起笔,压横中线写。合起来的时候,注意左边窄,右边宽。会写了吗?打开书92页,在田字格里描一个“好”字。写字的时候,注意姿势。
4.后边还有3个字,怎么写呢?先观察书上的笔顺图,再找准田字格中的位置,试着在书上描一个,描的时候想想怎样写才好看。先写完的同学可以把你的`想法小声说给同桌听。
师:这3个字,怎样写才好看呢?(指名说)
(5)你真细心,知道“朋”字的两边的月就像朋友一样靠拢写;月字的第2短横要压横中线。
(6)眼力不错,“禾”字作偏旁时,很懂得谦让,长长的一捺要变成点。“火”的笔顺要注意。“寸”的一点写在中心点上,“木”字作偏旁时,捺也要变成点。
同学们很会观察,相信一定能把字写好。打开习字册20页,把这4个字描1个,写1个(课件出示“好、朋、秋、村”四个字,并且把“好”字的撇点、“朋”字的两个第2短横、“秋”字的禾字旁的一点、“村”字的木字旁的一点加成红色),一定要注意红色的笔画。写字时,注意:足——安、身——正、肩——平、臂——开(师生配合说)。
6.评议写字的情况。
四、小结
同学们,课文学完了,其实我们身边还有许多秋天的落叶,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到公园里、马路边去找找,明天带来,和同学们说说样子和颜色。
小学一年级的教案 篇10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认识16个生字,其中会写“朝、映、踏、涨、更、深、渡、船”8个字。
2、理解课文内容,明白“跳墩上的歌”是什么意思。
【能力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互相帮助、关爱他人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点:
1、正确读写本课生字,背诵课文。
2、领悟“跳礅上的歌”的含义。
教学难点:
体会文中结尾句的含义。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
1、课件出示课文插图,指导看图:你看到了谁?他们去干什么?在路上遇到了一条小溪,他们是怎样过去的?我们把小溪里这些条形的石头叫什么呢?相机板书:跳礅
2、学习生字“礅”。
3、师述:有一群农村小朋友,他们每天上学、放学都要经过一条小溪。小溪上没有桥,要过这条小溪得踏着河里的条石排成的跳礅儿。晴天过河还好说,下雨天过小溪麻烦就大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课文《跳礅上的歌》,看看这些农村小朋友是怎么过河的。把课题补充完整。
二、检查预习情况,了解文章大意
课文中有哪些人物?文中讲了他们之间的什么事?
三、自读课文
1、课件出示自学提示: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想一想:(1)课文中是怎样描写跳礅的?找出有关句子画上“~”。()(2)跳礅上的歌是一支什么样的歌?用“—”画出来。
2、学生自学。
四、检查自学情况
1、学生汇报思考题一,相机学习第一自然段
⑴课文有几个自然段?哪个自然段写了跳礅的样子?
⑵齐读第一自然段,说说这个自然段有几句话?哪句话具体写了跳礅的样子?
⑶学习第二句:这是个什么句子?把什么比作什么?为什么要这样比喻呢?课件展示“琴键”和“跳礅”让学生进行比较,找出它们的相似之处。感情朗读这一句,并把这句优美的句子背下来,并仿说比喻句。
2、学生汇报思考题二,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板书:快乐的歌、友爱的歌、赞美的歌。答后再问:“快乐的歌”是谁快乐?“友爱的歌”是写谁和谁的友爱?“赞美的歌”又是赞美谁呀?
3、过渡:这三支歌都是在什么地方唱出来的?那为什么跳礅上每段歌又不一样呢?接下来我再来学习二至四自然段。
五、分组学习二至四自然段
课件出示学习提示:
1、小朋友们什么时候过小溪?
2、怎样过小溪的?
3、结果怎样呢?
学习形式:分为三大组,第一、二、三组分别学习二、三、四自然段
六、检查学生学习情况
学习第二自然段
1、第一大组指派代表按学习提示的思考题汇报学习情况,课件出示这个段的文字,老师相机板书:跳。并从这个“跳”你能体会出小朋友们当时怎样的心情?
2、学习本段生字、词。
(1)过小溪的时候,课文中还有一个表示动作的词,你能找出来吗?学习生字“踏”,除了这个生字,这个自然里还有哪些生字?并相机学习多音字“朝”。
(2)全班齐读含有生字的词语:朝阳、映照、踏着、淙淙。说说你读懂了哪个词语的意思?
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试着背一背这一自然段。
学习第三自然段
1、第二大组指派代表按学习提示的思考题汇报学习情况,课件出示这个段的文字,老师相机板书:蹚。
2、课件出示蹚过小溪的.图片,理解“蹚”的意思,并问:我们蹚小溪时,大哥哥、大姐姐会说些什么?我们又会说些什么?
3、学习生字词:为什么要蹚小溪呢?你还能用文中的一个字说出蹚过去的原因吗?学习生字“涨”。你还有不懂的地方吗?相机学习“浑浊”。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这个自然段,达到熟读成咏。
学习第四自然段
1、第三大组指派代表按学习提示的思考题汇报学习情况,课件出示这个段的文字,老师相机板书:渡。
2、学习生字:理解“渡”的意思,并与“蹚”进行比较,从这两个动词中,你能体会到哪个自然里的水还要深?相机学习本段最前面出现的两个生字“更深”。
3、播放老师背着小朋友们渡过溪的各种图片,并进行适当的解说,让学生从中感受老师对学生的关爱。
4、看了这些图片,此时此刻你感受到了什么?你想对老师说些什么呢?
5、采用多种形式有感情地朗读这个自然段,背下这一段。
七、学习最后一个自然段
齐读最后个自然段,问:“我们”在这一支支动听的歌声中,有什么变化呢?师板书:我们一天天长大。
八、总结全文
1、在大哥哥、大姐姐身上你学到了什么?在老师的身上你看到了什么?
2、学了这一课,你有什么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