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5-10-24 19:33:09
【实用】实用的语文教案6篇

【实用】实用的语文教案6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语文教案6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语文教案 篇1

(一)教学目标

1.细读课文,给课文各段加上小标题。

2.初步懂得环境描写与表达中心的关系。

(二)教学过程

1.细读课文各段。

(1)学习课文第一段。

默读课文,划出写家乡可爱的句子。

说说环境描写的作用。(读旁注。)

划出写雨来游泳本领的句子,体会作者为什么要写雨来游泳。(读旁注)。

:整个第一段为故事奠定基础,作了铺垫。

(2)学习课文第二段。自读课文。

雨来上夜校读书,突出写了什么内容?作者为什么要写雨来读书?(读旁注。)

(3)学习课文第三段。

雨来生长在一个怎样的家庭?这样的家庭对雨来有什么景响?(读旁注。)

划出写鬼子进屋的句子,说说这样写的好处。(读旁注。)

(4)学习课文第四段。

①鬼子是怎样对待雨来的?(软硬兼施:哄骗,利诱,威胁,毒打。)

②雨来的表现怎样?(坚贞不屈。)

③划出写雨来的鼻血滴在识字课本上的`句子,想想雨来的表现与识字课本的关系。(读旁注。)

(5)学习课文第五段。

①划出写还乡河美丽景色的句子,说说写美丽景色与中心有什么关系。(读旁注。)

②乡亲们是怎样雨来的?你得怎样理解“有志不在年高”的?(赞扬雨来小小年纪志气高。)

(6)学习课文第六段。

①雨来是怎样从芦苇里露出小脑袋的?他是怎样从河里逃走的?

②划出课文中的环境描写,体会作用。(以“动”衬“静”,河水声、虫鸣声烘托出河岸上的气氛是沉重的,反映出乡亲们悲愤交加的心情。同时,还可以反衬出乡亲们后来发现“雨来没有死”时的惊喜。)

2.给课文的每一部分加上小标题。

(1)加上标题是对课文各部分主要内容的简练概括,不同于段意,是对段意的概括,各个小标题要尽量做到形式、结构统一。

(2)学生分组讨论,选出代表在灯片上板书:①雨来游泳②上夜校念书③掩护李大叔④与鬼子斗争⑤河沿上的枪声⑥雨来没有死

(3)小标题也可以是一个词语,概括得更简练。

学生分组讨论,在灯片上板书;游泳、念书、掩护、斗争“牺牲”、没有死。

(4)我们还可以引用课文中的重点语句来作小标题,但引用原句要加引号。

学生分组讨论,在灯片上板书:①“望着妈妈笑”②“我们爱自己的祖国”③“把缸搬回原地方”④“什么也没看见”⑤“有志不在年高”⑥“雨来没有死”

3.。

4.布置作业

(1)摘录课文中的环境描写。

(2)给课文各段加上小标题(概括方法自由选择。)

第3课时

(一)教学目标

1.从部分到整体,弄清课文段与段之间的联系。

2.简要复述课文。

(二)教学过程

1.弄清段与段之间的联系。

(1)(出示写有小标题的灯片)想一想,找一找,说一说:课文的六大部分这间有哪些内在联系?

(2)学生分组讨论、全班交流。

①第一部分写雨来游泳本领高,与第六部分讲雨来能英勇脱险有关。

②第二大段讲雨来上夜校念书,懂得热爱祖国,是第三、四大段雨来能够掩护李大叔、与鬼子作斗争的基础。

③第五大段讲乡亲们赞扬雨来,是第三大段所叙述事情的发展。

(3):课文各部分之间是环环相扣,紧密联系的。

2.按小标题简要复述课文。

(个人准备--指名复述、结合评议。)

3.布置作业。

听写词语。

语文教案 篇2

  [学习目标]:

1.进一步了解祖国山川的美丽,体会作者在文中倾注的无限热爱之情。

2.了解“颂”的文体特点,进一步提高散文的鉴赏能力。

  [学习重点]:对文章思想内容与感情的把握。

  [学习课时]:1课时。

[学习方法]:文本研习。

以学生讨论为主,并加强朗读,通过朗读准确地表现作品的思想感情。

  [学习内容与步骤]:

一、专题内涵解说

祖国就是自己的国家,自有国家以来,每个人都天然地与祖国连在了一起。祖国是一个具体的概念,有她的地理位置,这决定了她的自然特征、山川风物、气候特点。长期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根据这些特征选择、创造了适合自己生存的生产与生活方式,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文化,从而与别国区别开来。因此,对个体来讲,祖国不仅是其出生的国度,而且给他提供了生存的环境与文化的背景,同时赋予他继承、延续并创造这种文化的使命。捍卫国家尊严,促进国家繁荣,也因此成为每一个国民的责任。所以,爱国主义是从古到今最朴素也是最崇高的思想感情之一。

本专题从两个方面对祖国这一人文主题进行梳理:第一板块重在阐释祖国对个体的文化滋养,表达了人们对其祖国的热烈赞颂;第二板块则要复杂得多,重在探讨个体面对国家贫穷、或自身遭受厄运时的种种情怀与对祖国繁荣进步的热切期望。

1.学生能通过对文本的反复研习,结合自己的体验与认识,进一步了解祖国的文化内涵,认识祖国对个体的意义以及自身对国家所应承担的责任,激发爱国之情。

2.学生能掌握知人论世的读书方法,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作家的身世以及写作的时代背景,从而准确地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3.学生能根据本专题的特点形成课程间沟通的意识,将音乐欣赏与文学鉴赏结合起来。

4.学生能在以往学习积累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了解散文与诗歌的特点,能根据对作品的理解,设计朗诵方案,通过朗诵准确地表现作品的思想感情。

5.学生能在对专题人文内涵理解的基础上收集资料,写作复杂的抒情或叙事散文。

前三项为教学的重点。

本专题,特别是在第二板块,诗人们表达了对祖国十分复杂的思想感情,要引导学生历史地、具体地看待国家、祖国、爱国主义、人与国家的关系等概念,提升他们的认识,加深他们的理解。本专题收录了波兰作家雅一伊瓦什凯维奇的《肖邦故园》,围绕这篇表现音乐家生活的散文设计了音乐鉴赏与文学鉴赏相结合的研习方案,这些都是学习中要注意的难点。

一、导入新课

由对以下两个问题的讨论导入新课。

1.祖国是什么?

2.一个人为什么要热爱自己的祖国?……此处隐藏2375个字……命题方法及一般命题常识。

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二、学习生字词

(1)法布尔住的那个小村子是什么样子的?

(2)默读课文,理解词语:

甜滋滋:形容有甜味或感到幸福愉快。

厉声:说话的声音非常严厉。

裤兜:裤子上的口袋。

(3)字形分析。

(4)描红。

(5)练写生字词。

2.理清课文层次。

各自轻声读全文,想一想文章的哪一部分是具体写法布尔对昆虫入迷的。

填序号:

第()自然段交代法布尔出生的时间、地点及他所居住的村子的自然环境。

第()自然段具体写法布尔对昆虫的着迷。

第()自然段对全文进行总结。

三、作业

1.完成课后习题3。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字词。

2.课文的第二段包括哪几个自然段?(2-10)

二、讲读课文

1.第一段。

(1)读全段,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2)联系全文想一想:

这篇文章是紧紧扣住这段话中的哪句话来写的?

齐读第一段。

2.第二段

(1)各自轻声读全段,看看这一段可以分为几层,各层写什么。

(2)学习第一层

指名读。教师叙述法布尔的父母寻找孩子的急切情况,着重引导学生从捉纺织娘的事例来体会对昆虫的入迷程度。

(3)第二层

读第二层,

思考:这一部分哪里概括写法布尔对昆虫的入迷,

哪里写的是典型事例?

(4)说说典型事例是分哪几个过程写的。

(5)具体说说各是哪几个自然段。

(6)读第5自然段。:这一天,他还拣了好多的'贝壳和彩色的石子,把两个口袋里塞得鼓鼓囊囊的告诉我们什么?

(7)画出写法布尔喜爱昆虫的语句。

(8)指名读第5自然段,引导体会法布尔当时的思想感情。

三、作业

1.朗读全文,做到流利、正确、有感情。

2.仔细阅读6-11自然段,体会法布尔对昆虫的入迷。

第三课时

一、提问

1.这篇文章是围绕哪一句话来写的?

2.为了捉到一只会唱歌的虫子,他花了多少时间?

3.第4自然段中,哪些句子是写法布尔对昆虫入迷的,请你朗读给大家听听。

4.先默读第5自然段,找出详写法布尔捉一只小甲虫情景的略写拣许多贝壳等的句子,再分别读给大家听。

二、精读课文

1.满载而归是什么意思?

(装得满满地回来,比喻收获很大)

课文里指的是什么?

(两个衣袋里塞得鼓鼓囊囊的,都是一些昆虫、石子、贝壳等)

2.他满载而归的时候,心情怎样?

请你画出有关的语句并朗读。

3.父母突如其来的责骂指的是怎么一回事?

4.课文是怎样写法布尔扔他衣袋里东西时的情景的?

这些描写充分表现了法布尔的什么心情?

(对昆虫的喜爱)

5.我们从第10自然段的哪些话中可以看出法布尔对昆虫非常入迷呢?

6.复习阅读第二段,找出写法布尔对昆虫非常入迷的语句并朗读。

7.齐读第三段,谈谈你对这两句话的理解。

要点:一个人所以能够有成就,与他对这项工作的热爱紧密相连。

(着迷)

三、总结谈话

1.这篇文章写的谁?突出写了他的哪一方面?

(对昆虫非常入迷)

2.学了这篇文章,你懂得了一个什么道理?

(要想取得成功,只有一心一意地追求,锲而不舍地努力)

四、讨论

1.这篇文章为什么要用装满昆虫的衣袋做题目?

2.装满昆虫的衣袋是用一个人做的有代表性的事情做题目的。

此外,还有什么命题的方法吗?

板书:

15

装满昆虫的衣袋

着迷

迷恋

浓厚兴趣?

语文教案 篇6

练习内容:

本次练习安排了7道题目,内容包括画出三拼音节,给带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改写句子、熟记成语,读读背背、口语交际、写毛笔字。其中,给带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看图编故事是训练重点。

练习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能按照题目要求,独立完成各题。

教学过程:

一、完成第一题

1.自读,读准字音。

2.再读拼音,找出其中的三拼音节。

3.说说双拼音节和三拼音节有什么不同?

4.独立练读,检查。

二、完成第二题

1.自读词语。

2.这些词语在那篇课文出现过?是什么意思?

3.快速在备选答案中选出正确解释。

4.将解释代入词语中,看看是否正确?

5.总结。

三、完成第三题

1.读句子,看看量具有什么共同点。

2.读句子,找找两句有什么不同点。

3.分析"把"字句和"被"字句怎样进行变换。

4.做题,订正。

四、完成第四题

1.自读,思考词语含义。

2.学生讨论。

3.教师结合诸葛亮的一生,解释词语含义。

4.熟读词语,直至背诵。

五、完成第五题

1.自读。

2.简要介绍歇后语的.知识。

3.熟读,背诵。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能看图编出完整的故事。

教学过程:

一、观察图画

1.仔细看图,看看每幅图说了什么?

2.指名说。

二、理清故事梗概

1.将四幅图连起来,看看说了什么故事?

2.学生回答。

三、练习说话

1.结合图画,发挥想象,编一个完整的故事。

2.学生练说。

3.同桌互说。

4.指名说,教师指导。

5.再练习说话。

第三课时

学习目标:

能按照题目要求,独立完成各题。

教学过程:

一、观察字形

1.仔细看书,明确练习内容。

2.观察木字旁和提手旁有什么特点?

3.看看指示线显示这两个偏旁该怎么写?

二、指导书写

教师板书,并讲授书写要领。

三、学生练写,教师巡视,相机指导。

《【实用】实用的语文教案6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