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文教案(精华)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总归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语文教案5篇,欢迎大家分享。
语文教案 篇1一、相关知识介绍
1.美国的登月计划
美国于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组织实施了载人登月工程,或称“阿波罗”计划。这一工程的目的是实施载人登月飞行和人对月球的实地考察,为载人行星飞行的探测进行技术准备。它是世界航天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项成就。工程开始于1961年5月,至1972年12月第六次登月成功结束,历时约11年,耗资255亿美元。
2.阿姆斯特朗的故事
作为第一个登上月球的阿姆斯特朗,是整个人类的英雄。1969年7月21日,当“阿波罗11号”飞船正准备在月球“静海”的预定着陆点着陆,突然发现飞船下方是一个足球场大小的陨石坑,里面布满了大大小小的石头。阿姆斯特朗马上采取紧急措施,把飞船改为动驶,继续飞行了约20秒后,在6公里外的地方找到了一块较为平坦的地方安全着陆。
二、学法指导
1 速读课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2 理清文章思路,了解人类登月的知识。
3 抓住关键语段,探讨人类登月的伟大意义。
4 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培养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
三、新课导入
月亮的传说、月亮的神秘是人类的向往,并因此产生了许多美丽的神话传说。1969年7月21日,人类终于登上了月球,让人类的幻想变成了现实,那惊心动魄的一幕,那成功的喜悦,在今天的课堂上我们依然可以领略。让我们共同欣赏这一篇饶有兴趣的科普小品文《月亮上的足迹》。
四、新词攻破
1 给下列的生字注音
海域( ) 相提( )并论 人迹罕( )至 椭( )圆
可望而不可即( ) 休斯敦( )
2 词语解释
海域:
畅谈:
神往:
里程碑:
一叶孤舟:
遥遥在望:
可望不可即:
相提并论:
五、速读课文,感悟文章大意
要求学生速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
1 快速默读课文,找出登月过程中表示时间的词语。
2 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3 登月全过程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4宇航员从登月到返航经历了多长时间?登月后做了哪些事情?
5 人类登月有什么意义?课文哪一段有所揭示?
6 课文以“月亮上的足迹”为题,有什么含义和作用?
六、拓展延伸
如果你是宇航员,你到月球上会做些什么?展开想象,写200字的小短文。
七、重点研讨
1 你是怎样理解“这一小步,对一个人来说,是小小的一步;对整个人类来说,是巨大的飞跃。”这句话的?
2 简析“飞船像一叶孤舟在太空中缓缓地行驶”这句话。
八、有关月球的常识
月球又称“月亮”。在望远镜发明之前,古代的人们只能在晴朗的夜晚,用眼睛仰望皎洁的明月。看到月亮表面有明有暗,形状奇特,于是人们就编出如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等美丽神话。古希腊人则把月球看作美丽的狩猎女神阿尔忒弥斯,并且把女神狩猎时从不离身的银弓作为月球的天文符号。
月球基本上没有水,也就没有地球上的风化、氧化和水的腐蚀过程,也没有声音的传播,到处是一片寂静的.世界。月球本身不发光,天空永远是一片漆黑,太阳和星星可以同时出现。月球上几乎没有大气,因而月球上的昼夜温差很大。白天,在阳光垂直照射的地方,温度高达127.25℃;夜晚温度可低到-183.75℃。由于没有大气的阻隔,使得月面上日光强度比地球上约强1/3左右;紫外线强度也比地球表面强得多。由于月球大气少,因此在月面上会见到许多奇特的现象,如月球上的天空呈暗黑色,太阳光照射是笔直的,日光照到的地方很明亮;照不到的地方就很暗。因此才会看到的月亮表面有明有暗。由于没有空气散射光线,在月球上星星看起来也不再闪烁了。
月面上到处是裸露的岩石和环形山的侧影。整个月面覆盖着一层碎石粒和浮土。从地球上看到的月球表面有明亮的区域和暗灰色部分。原来明亮的部分是月球表面的山区和高地,暗灰色部分是月球表面的平原。 月亮比地球小,直径是3476公里,大约等于地球直径的3/11。月亮的表面面积大约是地球表面积的1/14,比亚洲的面积还稍小一些;它的体积是地球的1/49,换句话说,地球里面可装下49个月亮。月亮的质量是地球的1/81;物质的平均密度为每立方厘米3.34克,只相当于地球密度的3/5。月球上的引力只有地球1/6,也就是说,6公斤重的东西到限月球上只有1公斤重了。人在月面上走,身体显得很轻松,稍稍一使劲就可以跳起来,宇航员认为在月面上半跳半跑地走,似乎比在地球上步行更痛快。
九、请同学们自觉收集并积累有关月亮的诗句并赏析交流。
语文教案 篇2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学会本课11个生字及新词,认读9个字。
2、能用“敏捷”、“小心翼翼”造句。
3、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4、继续学习带着问题我读课文,感受摘柿子时的欢乐,体会作者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5、学习归纳自然段的主要内容,能够说出第五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教学重点:
了解柿子的可爱之处和感受摘柿子时的欢乐,体会作者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学习归纳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继续学习带着问题我读课文,感受摘柿子时的欢乐,体会作者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学习归纳自然段的主要内容,能够说出第五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教学重点:
了解柿子的可爱之处和感受摘柿子时的欢乐,体会作者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学习归纳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读课文题目“我爱家乡的柿子树”猜一猜,可文会写哪些内容
二、学习课文
1、初读课文,同桌互读,注意读准字音。
2、检查朗读课文,边听边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一方面些柿子树开花、坐果、丰收的景象,字字句句含着喜爱之情;另一方面,孩子们摘柿子吃柿子乐趣无限
3、默读课文,想一想。
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我”喜爱家乡的大柿子?然后学生汇报
第2自然段,写柿子花,非常美,小巧精致,犹如童话王国中的金色皇冠。写出了对柿子的 ……此处隐藏2006个字……p>
生:在桥头等一位学生时,爱因斯坦掏出纸进行计算,雨水淋湿了他的衣服也没有觉察。
生:躺在病床上,朋友问他最需要什么?他双眼闪亮,低声说:“我现在只希望有几个小时时间把一些稿子整理好”;直到逝世前他仍在忘我地工作、工作、再工作……
2、是啊!爱因斯坦就是这么一位惜时如金的人,他几乎分分秒秒都用来探索自然奥秘。读到这,你想对老人说些什么?
生:我想对爱因斯坦说:“你把全部精力都放在了工作上,潜心于科学研究事业,你是我们学习上的榜样。”
生:我想说的是:“爱因斯坦先生,你是那么平易近人,我们敬仰你!”
生:……
3、多可敬可爱的老人,态度又是那么的诚恳,让我们再次来感受一下吧!(齐读第二次交往部分)
[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在创设实践情境,让学生用心倾诉,真情流露,既是心灵的独白,又是个性的张扬,加深理解和丰富了课文的内涵。]
四、分角色朗读
1、下面就请大家同桌分角色选读其中一次相遇。
(同桌分角色读)
2、哪一桌愿意读给大家听,其他同学当评委。
(指名分角色朗读)
五、小结:我们只读了一节课,大家就有那么多的感受和体会,相信通过下一节课的朗读,定会读得更好,定会有更多的收获的。那么,爱因斯坦到底是不是最伟大的人呢?这个问题我们放在下节课讨论。
板书设计
2、爱因斯坦和小女孩
衣衫不整\精神憔悴 小姑娘的教诲
爱因斯坦虚心接受 整洁 有精神
(伟大,不拘小节)
语文教案 篇4教学目标
1、会认14个字。
2、学习默读课文,粗知故事的大意。爱科学童话故事,能从童话故事中吸取力量,陶冶情操。
3、想想生活中还有哪些日常用品需要改进。
教学过程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导入】
1、猜谜语:一件小花衣,真是好稀奇。太阳出来不能穿,下雨穿上真神气
2、雨水总是会顺着雨衣的下摆流到裤腿上。你们想过怎样解决个问题吗?有一个叫小林的孩子,就动脑动手想了一个好办法。
【讲授】
(一)通读全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引读:
(1)下午放学的时候,随着一声春雷,下起了大雨……小林的雨衣──
(2)晚上,小林躺在床上想:──
(3)怎样才能解决这个难题呢?自由朗读第四、五自然段。
(4)在儿童用品展览会上,──
(二)读熟课文,学习生字
1.学生自由读课文,画出生字新词和不理解的字词,通过查字典或与同学讨论解决。
2.检查生字自学效果。
(1)出示字词卡,“开火车”读。
(2)学生交流记字方法,并相互讨论不理解的词义。
3.指名分段读课文。
(三)质疑解难,探究学习
1.默读课文,画出不明白的地方。
2.开火车接读课文。(思考:读了课文后知道了什么?想说什么?)
3.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随机播放课件。通读全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引读:
(1)下午放学的.时候,随着一声春雷,下起了大雨……小林的雨衣──
(2)晚上,小林躺在床上想:──
(3)怎样才能解决这个难题呢?自由朗读第四、五自然段。
(4)在儿童用品展览会上,──
【活动】
(四).思考,讨论
1、复述“充气雨衣”发明的过程。
2、你从“充气雨衣”的发明得到了什么启示?
3、你喜欢小林吗?为什么?
4、日常生活中你遇到过用品给你带来不便的事吗?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想法吗?
激励语:只要你们善于观察,勤于思考,亲自动手实践,一定会成为了不起的发明家。老师等着使用你们发明的新产品,相信这一天一定会到来
语文教案 篇5教学要求:
1学习默读课文,并能有条理的讲述这个故事。
2学会生字、新词,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学习安培专心研究科学的精神,懂得做任何事都要认真、专心的道理。
教学重点:
学习课文,会讲述黑板跑了这个故事。
学会默读课文(动嘴,不动声)。
教学难点:
课题上,黑板两字,为什么要加引号,黑板指什么;
通过读课文,懂得做任何事情都要认真、专心的道理。
教学准备:
生字卡、有关安培的.资料。
一导入新课
1板书:14
黑板跑了
学生齐读课题
2黑板没有脚,怎么会自己跑了呢?请同学们自己来读一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初步读懂课文
1自读
要求:准字音,通句子,给课文标上自然段。
2检查
安培
物理学家
搞科学研究
聚精会神
思考
计算
演算
竖着
粉笔
移动
掏出
开始
结果
车厢
热闹
准备
继续
车辆
只顾
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
3学生默读课文
做到:动眼(拼音和字一目双行)、动脑、不动声。(教师检查)
4分段指名读全课文
5齐读课文。思考:你读懂了什么?
6讨论交流
三学习生字:数搞考始计
1齐读生字,分析字形。
2教师范写。
四讨论理解课文
课文用一句话来介绍安培。请找出来读一读。
1学第一段
(1)学生自由读
(2)指名读
(3)怎样读好这句话?
(4)相机圈出:法国著名物理学家搞科学研究非常专心
课文就举了一件事,来说明安培搞科学研究非常专心。什么事?
讨论;
对,安培把马车车厢的后壁误认为是黑板。所以,课题黑板跑了,其实是------------跑了。所以课题上加了引号。用来表示不是真的黑板,而是马车车厢的后壁。可想而知,安培搞科学研究非常专心。
课文的哪些句子能说明安培搞科学研究的的确确非常专心。
2学习二--五段
分小组讨论,找出句子读一读。(在课文的第二--五段中)
全班交流讨论,并随机指导朗读。
安培这样专心,用课文中的一个成语来说,叫---------聚精会神
陆老师还送给大家一个成语:全神贯注
五总结课文
1有感情地齐读课文
2学习了课文,你想说些什么?
 
         
 
            ![[热门]大班教案10篇](https://img.jihtu.com/upload/5684.jpg)

![中班教案5篇[集合]](https://img.jihtu.com/upload/6299.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