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教师的建议》的读书笔记
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书笔记了。那要怎么写好读书笔记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给教师的建议》的读书笔记,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给教师的建议》的读书笔记1苏联当代著名的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是一位具有30多年教育实践经验的教育理论学家。他写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一共谈了一百条建议,让作为刚进入教育岗位的我受益匪浅,读着此书,就好像这位智者就站在我的面前,他循循善诱,给我排忧解恼,给我指点迷津。他又好像一位平易近人而又学识渊博的老人,在我遇到种种困难时及时给我以帮助,让我有了明确的方向,给我以极大的鼓励,他就像一盏明灯一样,让我对未来的事业前景充满信心。
“书到用时方恨少,是非经过不知难。”对于刚踏入教育行业的我而言,要学的东西实在太多了,而我知道的东西又太少了。有人说,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应该有一桶水。如若这桶水不及时予以添加,也会有用尽的那一天。“教然后知困,学然后知不足”,所以,我现在的任务不仅仅是认真尽责地做好自己的教育工作,及时的充电是必须的,只有多读书多增加自己的文化底蕴才会将教育工作完成得更出色。而且教师是否热爱读书,精神世界是否充实,对学生有很深的`影响。教师知识渊博、谈吐不凡会让学生对老师充满敬佩之情,对知识充满渴望。所以想要成为一名好教师,自己首先要热爱读书,和你的学生一同走进知识的世界,在世界里遨游!曾经,有一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读书需要一定的时间,那么,我们的时间怎么够分配呢?带着这个疑问,我仔细阅读了苏霍姆林斯的《给教师的建议》,书中每讲述一个问题都会有生动的事例为证,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这些大都是苏霍姆林斯教育教学的实例,他娓娓道来,有益于提高我开阔眼界,提高水平。其中“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昼夜只有24小时。”为我解答了这个疑惑。书中说:“每天不间断的读书,给书结下终身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望。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四口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这段话发人深省,让我从本质上领悟了一些教育技巧的奥秘。我们不应该总是抱怨时间太少、事情太多。在科学知识的海洋里,我所教给学生的这些科学基础知识只是沧海一粟。书中所举的那个历史教师的例子就是最好的证明。他的成功之处就在于他用了终生的时间在扩大自己的知识储备,持之以恒地提高自己的教育技巧。所以教师的时间跟教育过程中的一系列因素都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师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棵大树,需要雨水滋润它,怎样才能让雨水源源不断使这棵大树永远苍翠有力,生机勃勃呢?这是我们要想清楚的。
古人云:“开卷有益”。常读书、常思考,会使我们善于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做出严格的反省,不会害怕正视自己的短处,反会努力寻找补救的途径。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告诫教师们的那样:“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
《给教师的建议》的读书笔记2这本书是我读的第3遍。购买这本书的时间是20xx年7月中下旬。今天是20xx年4月18日。
每次读这本书总不一样的发现(想看的章节),每次翻开它时都是源于自身的焦虑。很喜欢它带给我每次不一样的感受。
01
这本书在第二辑中“好书不妨重读”中谈到的一样:为什么好书值得重读呢?这主要是因为每次重读一本好书时都会有新的发现,就像卡尔维诺所说,我们在不断重读一部经典作品时,会发现它“永不会耗尽它要向读者说的一切东西”。
书中说到:一本真正经典的书,似乎可以与我们一起成长,因为它的层次远远超过你,不但在你最初读它的时候超过你,在很多年以后你再读它的时候还是超过你,值得你花费一生的时间去阅读。
书中还说:对于经典的书与它的作者,我们表示敬意的最好方式就是不断地细读与重读。此处作者闫学提到了科尔维诺的一本书《为什么读经典》。这本书我也购买了,但还没有找到合适的机会去翻阅。我想当看过三遍的《给教师的阅读建议》后,我有足够的勇气与信心去向它靠近,吸收优良的思想。很期待。。。 ......
02
这本书在第二辑“阅读,一种本源性研修”中的“新教师应该读什么书”提出相关阅读建议。他说的很谦虚,他说“不一定全部适用,但好在是一种切身经验,因此也许有一点可供参考的价值”
1、读充满情怀的、能够照亮自己教师生涯的书。他提到,阅读永远都是可以从中寻求帮助与行走方向的重要渠道。他说他不曾不止一次对青年教师朋友们谈起他作为新教师的那几年,在最迷惘、最沮丧的时候,他读到了苏霍姆林斯基的《我把心给了孩子们》等著作。让他开始懂得了什么是教育情怀、教育信仰,对学生的爱怎样点点滴滴、春风化雨般地融进日常的教育生活中。那些书照亮了他的教师生涯,然他看到了一条清晰的轨迹,一条成为优秀教师的轨迹。
2、读一些经典的教育入门书。他提到在刚刚走上教师岗位的最初几年,随着教育实践的展开,每一个新教师的心头都充满了各种困惑。越是热爱教师这个职业,越是有思想、有责任感的青年教师,往往产生的困惑越多。这个时候,释疑解惑就显得非常重要。
诚然,一些针对新教师的入职培训能够解决一些问题,但以聆听讲座、课堂观摩等为主要形式的常规培训并不能够解决所有问题,甚至只能解决少数问题,更重要的还是靠青年教师本人的思考和摸索,包括借鉴前人的经验。
这时候,教师下决心读一些经典的教育入门书是比较重要的。他提到了他本人深受其益的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洛克的《教育漫话》、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以及蒙台梭利的《童年的秘密》等。
就在看第3遍此书此章的时候已够买。我相信,通过3次与同一本书籍的沟通,有信心和勇气把它们看完,也一定会收获更多更好的思想。
3、读一些有利于指导自身教育实践、增长教育教学智慧的书。对于大多数新教师,他们不缺理想,不缺激情,缺的是实践的智慧。他提到工作本身就是一种丰富实践智慧的过程。实践很重要,但是阅读优秀教师的.专著,阅读一些有一定理论基础,同时又有丰富的实践案例的优秀教育教学书籍,可以从更高的层面上获得教育实践的智慧。
4、读一些能够开阔视野、完善自己知识结构的书。他说一个青年教师要成为一个真正的优秀教师,没有完善的知识结构,没有开阔的阅读视野,是不可能在教育这条路上走得很远的。他说道:一个令人担忧的事实,很多老师都只停留在技术层面,没有长远眼光,在一些细枝末节上花费了大量不必要的时间和精力。
他还说道:一个教师入职前3年,如果没有掌握基本的教育教学规律,没有找到适合自身特点的道路,那么他就在很大程度上错 ……此处隐藏11801个字……他的闪光的思想、精练的语言,对今天的教育工作者来说,丝毫不过时,仍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书中众多理论对我影响深远,也引起了我的许多思考。
印象最深的就是前一节《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
作者在开头就提出了一个至今令许多老师头疼的问题:为什么早在一年级就会出现一些落伍的、考不及格的学生,而到二、三年级有时候还会遇到落伍得无可救药的,因而教师干脆对他放弃不管的学生呢?说起其中的原因,很多教师都归结为学生不知道学习或者脑子笨,家长不配合……而不是积极地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而苏霍姆林斯基在提出问题后,直接了当地从教师的角度做了解释:这是因为在学校生活的最主要的领域——脑力劳动的领域里,对儿童缺乏个别对待的态度的缘故。这让我想起了我国的教育家孔子所提出的“因材施教”。
那到底该如何做到“因材施教”呢?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要“因材施教”,教师就必须对这“个别”“材”进行细致的了解,如学生的性格脾气、家庭背景、学习方式、思维特点等等,并且要运用到实际课堂中去,为不同的学生创造能发挥他们自身能力的学习情景,“使每一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享受到脑力劳动中的成功的乐趣”,这样他们都会感觉到他们也是在不停地进步,才会“点燃起成为一个好人的火花。”
针对这一点,做了思考。我认为主要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做:
首先,是“察材”,就是了解和掌握受教育者的资质等情况。这是最关键的一环,是先决条件。如果不能察材,便会像“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了解一个学生,不能看他的分数,与他谈几次话判其是否是可造之材,这几乎就是武断。察材不仅重要,而且也不容易。我们必须全面而科学地察材。
我们可以通过家访去了解学生。这是前辈老师留下的优良传统,是了解学生的有效方法之一。家访并不是班主任的专利,认课教师同样应该家访;学生入学时教师可以采取问卷调查和利用一系列测验来察材,旁敲侧击学生的素质;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也是察材的好方法。学生在参加活动时,最适合教师“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平时教学时,教师也要时时留心,处处在意,尽可能进行双边的教学,也能了解学生。
其次,在察材的基础上,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这是使学生各自的材得以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施教的方法很多,但基本的应该是——因势利导,循序渐进和均衡发展。对在学科某些方面资质高的学生采取正确的引导,使其能力得以顺利发展,并成为尖子。对学习各方面都感到吃力,表现得较为迟钝的学生,我们应该注意在察材中捕获他们资质中的某些“苗头”,针对这些“苗头”加以培育。坚持下去,相信这些学生,必定有大的提高。
让我们一起去探索更适合现代教学的“因材施教”方法,使教学跟上素质教育的步伐,使教学极大地产生效力,使学生真正都能掌握知识、提高自身素质。
说实话,我一直有看书的习惯,但不是看与教学有关的书,枯燥,乏味,这次,若不是学校把书摆在了眼前,我仍不会打开它们。这一打开,竟爱不释手。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每一篇文章,每一句话都写出了作为教育工作者对教育事业的感悟和自我警醒。其中有一些话让我印象深刻。
“不妨一读此书,这是一本无害的书”。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第一句话,就从一种别样的角度吸引着我。教师首先是一个完整的人,他们应该有自己的精神空间,他们也要享受生活……这样的'观点就把教师从“圣人”的位置上拉了下来。可以说,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扇心门,仿佛一位素未谋面的好友与自己促膝谈心,没有板着面孔的故作高深的说教,有的只是时而会心的一笑,掩卷沉思,满口余香,受益匪浅,尤其是以下两条建议让我感触颇深:
一、教师要有静气
教师要的是静气。就是要静下心来备每一堂课,静下心来批每一本作业,静下心来与每个孩子对话,静下心来研究学问,静下心来读几本书,静下心来总结规律,静下心来反思自己的言行和方式,静下心来细细的品位与学生在一起的分分秒秒,品尝其中的乐趣,品味其中的意义。
我想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这种静气就是在拒绝了匠气、俗气和躁气之后能静下心来感悟生活,潜心工作。我们往往有这样的体验:只在孤独的时候才会想通一些东西,只有沉静下来,才能清晰的思考,才能沉淀自己的感情与思绪。而一切与教育相关的事情如果没有一个沉静的心态,没有一种平稳的心绪,是无法有较缜密而全面的思考的,当然也就不可能把教育工作做好,做精。教育是长期投资的事业,教师的工作需要扎扎实实的态度,任何热闹的包装、宣传、炒作,都不能代替实实在在的一天天的熏陶,一本本的作业,一句句的话语。
静气才能平心,心一平,生活会是另外一种景致,工作也会是另外一种景致。
静下心来,受益的是学生,受益的是你身边的每一个人,而最终受益的是你自己。
二、登上人生幸福的三层楼
幸福人人追求,只是每个人追求的目标和方式不同。有的人追求的是物质生活,在作者看来这是幸福的第一层楼。但物质生活是要靠自己努力才能获得的,而且对物质生活的追求需要人们为此付出代价。如果对物质生活的追求一旦成为人的惟一目的时,人将会迷失自己。
对于我们教师来说,物质生活都有了保障,平时大家在一起诉苦的不是什么经济困难问题,而是做教师的工作压力问题。现在学校领导、家长、社会对教师工作要求很高,学生也越来越难教,我们常常为此而苦恼。这时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们要学会用艺术来“宣泄”,可以将音乐、美术、小说、电影等作为自己人生的精神导师,通过欣赏艺术来获得幸福感,忘却暂时的烦恼。其实更幸福的是创造艺术,对于我们教师来说,不仅要培养自己艺术的眼光和心灵,更应把教书当作是一种艺术创作。享受艺术生活就是作者所提出的幸福的第二层楼:“单纯的物质生活其实是一片沙漠,精神生活是沙漠中的一片绿洲,使人永葆年轻之心。”
幸福的第三层楼是独立思想。巴尔扎克曾说:“一个能思考的人,才真是一个力量无边的人。”作为教师我们思考更多的应是教育人的问题,思考我为什么而教、怎样教的问题。在思考这些问题的同时,我们还要不断地探索,经常求教于书本和理论,进而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这就是一个教育工作者的幸福的第三层楼。
苏霍姆林斯基就是用这样一个浅显易懂的三层楼的比喻,告诉了我一个优秀教育者所追求的人生目标。这个比喻也像一面明镜,让我对照自己,令我惭愧:我常常徘徊于第一、二层楼之间;也令我奋进:我不能再徘徊不前,我应努力登上第三层楼。
掩卷深思,我终于明白:作为一名教师,我工作是因为我热爱这事业,我教书是为在事业追求中找到自我的价值。工作时间越长,我越应该理解幸福的含义。《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这本书像一面镜子,真诚的表述着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忠诚与执着。这本书充满了精气神,使它充满了善意,充满了真诚,充满了生命的灵气。值得我们细细地去品味,领悟它精髓所在,指导我们的教育教学。
书中还有许许多多的启示,不是我一言半语所能说得完的。总之一句话:想当一名合格的教师,看书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