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必备】大班社会教案合集5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大班社会教案5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大班社会教案 篇1设计意图
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有摩擦,面对同伴的过失,我们会鼓励幼儿原谅他人,却往往发现简单的说教并不能为所有幼儿接受。因为原谅他人的重要意义幼儿很难体会。因此,我设计了礼物这个活动,希望通过故事引发幼儿的共同讨论,让他们通过移情体会别人有过失时的心情,从而学会原谅他人。理解原谅他人在交往中的重要性,发展幼儿的人际交往智能。
活动目标
1.通过看看、讲讲,引导幼儿初步懂得原谅他人的过失。
2.发展幼儿的人际智能,鼓励幼儿大胆表达。
3.培养幼儿与同伴之间和睦相处并珍惜这份友情。
4.在活动中将幼儿可爱的一面展现出来。
5.探索、发现生活中的多样性及特征。
活动准备
礼物故事书、表情图谱及各种表情卡若干、统计表、录像。
活动过程
一、引出主题
师:小朋友,你们收到过礼物吗?什么时候我们能收到礼物呢?
(小结:过节日、生日、一些特殊的纪念日,我们都能收到礼物。)
师:让我们一起来看一本故事书,名字就叫《礼物》。
二、看图讲述引发幼儿讨论
师:(出示第一幅图)这是贝贝,这是小豆子,今天是贝贝的生日,贝贝把爸爸送给他的一份生日礼物带到幼儿园,要和小朋友教师一起分享,是什么礼物呢?
师:小豆子看见了很喜欢,也很想玩,贝贝自己还没玩过,又是新玩具,贝贝该怎么做?(让幼儿表达自己的想法,并说明理由。)
师:贝贝还是决定把玩具借给小豆子玩,可是发生了一件什么事。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师:(请幼儿观察第二幅图)发生了什么事?怎么了?(鼓励幼儿用语句描述图片上发生的事。)
师:玩具被小豆子不小心弄坏了,现在贝贝和小豆子的心理会怎样呢?
(先鼓励幼儿用丰富的词汇描述故事人物的心理,再请幼儿根据心情选择相应的表情脸谱,并鼓励他们用语言说出自己放的贝贝和小豆子的表情。)
师:(请幼儿第三幅图)看看贝贝和小豆子究竟怎么了。
(鼓励幼儿用语言描述图片上故事人物的表情。)
师:这是什么火?(大火、生气的火)我们可以用什么好听的词来说?(怒火)这火冒呀冒呀一直到了天上,有个四字成语知道吗?(怒火冲天、火冒三丈)
师:小豆子怎么样了呢?为什么小豆子会害怕?(引导幼儿观察描述小豆子的脸色。)
师:贝贝气得火冒三丈,小豆子又急又害怕,该怎么办呢?有什么好办法吗?
(用展示幼儿想出的各种各样的办法;请幼儿观看录像里的幼儿想出了什么办法,鼓励幼儿说说他们最喜欢的办法。)
师:就在贝贝气得火冒三丈的时候,教师悄悄地给了贝贝一封信。信里有什么呢?(打开信封,出示“原谅”两个字)原谅是什么意思呢?谁能告诉大家?(鼓励幼儿用自己的.话解释“原谅”一词的意思。)
师:贝贝要原谅小豆子,可贝贝怎么说、怎么做才能表现“原谅”呢?
(教师就扮演小豆子,鼓励幼儿通过语言或用动作表现原谅他人。)
师:(小结)贝贝学你们的办法笑一笑、抱一抱、握握手、说句“我们不生气”,效果可真灵,贝贝头上的怒火不见了。接着又会发生什么事呢?
师:(出示第四幅图)他们俩成了好朋友,贝贝又收到一份更大的礼物,是一匹修好的小斑马,还有好多好多的爱心,谁爱贝贝了?(教师与幼儿一起看爱心:教师爱贝贝、小豆子爱贝贝、爸爸、妈妈爱贝贝、许多小朋友们都爱贝贝。)
师:(小结)原谅多么美好啊!当别人不小心做错了事,我们就该原谅他。
活动反思
集体教学活动中教师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就是与幼儿的有效互动,为了提高互动的有效性,同一节课我前后尝试了四次教学活动,不断反思自己的语言回应出现的一些问题,并逐步改善。
第一次试教活动效果不佳。我发现,幼儿只会站在某一方的立场上来考虑问题,而不像我预期的那样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思考,而我对此进行回应的提问提升性不够、递进不明显,“是不是”“好不好”等单一性提问偏多。另外,活动中完全没有体现对大班孩子的语言要求,如用完整的语言表达等。
第二次试教虽然没有完全达到自己预期的效果,但我突然明白了活动中哪些地方该重点引导幼儿讨论,哪些地方教师应注意引导。因为“礼物”这个教学活动的重点是让幼儿通过移情体验他人的心理,因此,贴表情谱的目的应是帮助幼儿揣摩他人的心理。而我在试教时只是让孩子贴了表情图,却没有引导他们将表情代表的心理活动说深说透。另外,有些孩子描述表情的词汇较单一,有时甚至词不达意,这些都需要教师想办法激发幼儿使用准确而又有变化的词汇。
第三次试教基本达到了移情环节说深说透的目标,难点也有突破。不小心弄坏同伴的玩具该怎么办?每次活动一到这个环节就容易冷场,这次我用了激将的语言:“刚开始想办法比较容易,越到后面就越难,看看哪些小朋友不怕困难,还能想出好办法来。” 既体谅幼儿又富有挑战性的语言果然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在前三次教学的基础上,第四次时我又做了一些微调,教学效果比较满意。
总结四次教学,自己采用的有效回应策略包括:
1.提醒
如一开始问幼儿有没有收到过礼物时,有些幼儿可能因为没有注意收到过的礼物或认为礼物就是指教师图片上展示的包装精美的礼物,就不暇思索地回答“没有”。幼儿的回答让我有点出乎意料,但一想,首先,幼儿没收到礼物的可能性很小;其次,这个问题很必要,能激发幼儿联想到他自己收到礼物时的快乐心情,可以为后面体验礼物被弄坏后的心理做必要的情感铺垫。于是我提醒幼儿说:“生日蛋糕、玩具有没有收到过呢?”这样一提醒,幼儿马上想起来自己是收到过礼物的。
2.鼓励
前几次听到幼儿用“给生气的幼儿一杯水喝”“给生气的幼儿吃颗糖”等方法时,我觉得这些办法太一般,没有给予积极回应,结果课越上就越没劲。后来当幼儿说“喝杯水就不生气”时,我大声肯定了他的说法:“真正的水是能灭火的,喝杯水也许能灭了心理的怒火,是一个好办法。”有的幼儿说“弄坏了同伴的玩具,可以先告诉妈妈,再卖个玩具给他”时,我马上说:“我很欣赏你的办法,我们做错事时通常是不敢向妈妈说的,这位小朋友能主动承认错误,真了不起。而且当我们遇到解决不了的事情时,真的应该求助大人,听听他们的主意。”几次鼓励式回应激发了幼儿的自信心,也调动了更多的幼儿的积极性。其实,幼儿在学习过程中最需要的就是教师的激 ……此处隐藏2368个字……这个环节里还有一个小环节,就是统计每一个的优点,鼓励幼儿争取有更多的优点,老师遗漏了。
(五)小结
师:我们要记住自己的优点,让自己有更多的优点。
评析:我们不仅要让幼儿记住自己的优点,而且还要鼓励幼儿善于发现、学习别人的优点,让自己的优点更多。
总评:活动的选材很有意义,对引导幼儿学会发现和正确评价自己和同伴的优点有一定的教育价值。整个活动围绕“小熊的优点”、“我的优点”、“朋友的优点”等几块内容展开,层次清楚,环节过渡自然。教师能给予幼儿比较充分的表达机会,尊重幼儿的想法,组织活动从容、自然,语言表达简洁、明了。尤其是“给朋友送红花”的环节,用三朵红花,激发了幼儿交流、表达的愿望,教学方法、手段非常有效。作为一个新教师,能做到这些也是很不容易的。
本次活动以幼儿的语言表达、交流为主,幼儿的语言表达情况直接影响着教学活动的质量,而幼儿的语言表达又是以幼儿的原有经验或者说是原有的体验为基础的。这个经验就是对自己、对班级里的同伴的了解,而这种了解很多时候依赖于教师平时对他们的评价,教师的评价观影响着幼儿的评价观,教师的评价角度影响着幼儿的评价角度。活动中,幼儿讲得较多的优点是“爱劳动”、“上课认真听”,其中有一个女孩子,反复被幼儿“赞美”,这可能就受平时教师评价的影响。由此提出几点想法和建议:
1.在日常活动中教师要给幼儿树立正确的“评价榜样”。一是客观评价,要善于发现每个孩子的优点和亮点,不仅要发现“乖”孩子的优点,更要发现“表现不太让人满意”的孩子的亮点,千万不能“一好遮百丑”,也不能戴“有色眼镜”去看孩子。二是多元评价。爱劳动、上课认真是优点,喜欢和朋友一起玩、有了好东西愿意和朋友分享、做事有条理、关心别人、肯动脑筋、每天能开开心心上幼儿园、喜欢帮助别人、做事能坚持等也都是优点。三是直观评价。对幼儿来说,尤其需要直观的评价。例如“上课认真”,就有很多表现,如:能认真倾听别人说话、能针对问题进行思考、愿意积极参与表达自己的想法等等。如果老师能把这些具体的、可见的行为表现“提炼”出来,那么幼儿就有了努力的方向了。
2.活动前教师自己在思想上一定要准备充分。在本次活动前,教师就要好好地回忆一下班级中每个孩子的表现,发现每一个孩子的优点,这样可以在引导时游刃有余,避免无话可说的尴尬了。
3.教师即时正确的反馈和引导很重要。组织社会活动,最怕的场面是干巴巴的翻来翻去就是那么几句话,或者空口说白话。这里当然涉及到幼儿的经验问题,但同时也涉及到教师的引导问题。教师可以启发幼儿回忆日常生活来发现同伴的优点,可以从幼儿的回答中挖掘,通过追问等引导幼儿的思维,让幼儿的回答更丰富、更“到位”。活动中教师需要给孩子话语权,但在关键时刻有时还是需要教师的示范和引领。
4.把握好活动组织的时间,一个成功的教学活动需要在“恰当的时候”用“恰当的方法”组织一个“内容恰当的活动”,即处理好“教什么”、“什么时候教”、“怎样教”等问题。刚开学安排这样一个活动其实不是很恰当。因为有新小朋友,因为幼儿刚过了一个寒假,朋友间的交往还不够多,所以幼儿交流的内容就比较贫乏。
大班社会教案 篇4活动目标:
了解自己的外貌特征,兴趣爱好。
活动准备:
每个幼儿从家中带一面镜子。
幼儿操作材料“这就是我”
活动过程:
1、出示表格一份,与幼儿一同讨论操作方法。
(1)介绍表格的名称、作用:这是一张介绍我们自己的表格。
(2)与老师本身为例,引导幼儿观察了解表中的标记。
提问:表中眼睛的`标记是起什么作用的?(请你选择)你们看看老师的眼球是什么颜色的?
老师示范,在对应的地方打钩。
2、幼儿边照镜子边利用自己的小表格进行选择、绘画。
3、小朋友相互介绍自己。
(1)分小组互相讲述。
(2)请个别幼儿讲述。
4、每个幼儿将表格贴在墙上,相互观察、比较。进一步感知自己的特征。
大班社会教案 篇5活动目标:
1、了解玉米的生长过程及一些玉米食品。
2、懂得珍惜粮食,愿意与他人分享,体验分享的快乐。
3、知道人体需要各种不同的营养。
4、探索、发现生活中的多样性及特征。
5、培养幼儿敏锐的观察能力。
活动准备:
玉米、课件、视频
活动过程:
一、猜谜语引起幼儿兴趣。
1、今天我给你们带来了礼物,猜猜看它是什么?
一物生得真奇怪,腰里长出胡子来,拔掉胡子剥开看,露出牙齿一排排。
2、出示玉米
二、了解玉米的生长过程。
1、小朋友,你们吃过玉米吗?你知道玉米是怎么种出来的吗?(个别幼儿回答)
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看视频教师解说)
2、个别讲述。
3、(出示课件)教师小结:原来玉米是在春天播种,玉米种子开始慢慢发芽,农民伯伯开始捉虫,施肥,玉米长高、抽节,然后长出玉米棒,吐出玉米须。到了秋天就收获了金黄黄的玉米棒了。
4、小朋友你有没有种过玉米啊,那我们一起来学一学农民伯伯种玉米好不好?(幼儿模仿农民种植过程)
你看了农民伯伯种玉米有什么感觉呢?(个别幼儿讲述)
教师小结:其实不只是玉米,农民不管种植什么都是很辛苦的。
那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教师小结:所以我们应该尊敬劳动者,平时在吃东西的时候不应该浪费,做个爱惜粮食的`人。
三、了解玉米的多种吃法。
1、教师:农民伯伯种出了这么多的玉米,你们知道玉米可以做成哪些好吃的东西呢?
2、幼儿讨论后个别讲述。
3、(看课件)教师小结:玉米的本领可真大,嫩嫩的时候可以煮着吃,可以炒菜吃,老玉米可以爆玉米花吃,干的玉米粒还可以磨成玉米粉,可以做玉米饭、玉米粥、玉米饼等,原来玉米还有这么多的吃法呀。看得我都想吃了。
4、那人们为什么喜欢吃玉米呢?(幼儿个别讲述。)
5、教师小结:原来玉米不仅是粗粮还营养丰富。对我们的生长发育都是有用的。小朋友平时在吃的时候可要多吃点。
四、懂得与人分享。
1、师:有一只小熊它特别喜欢吃玉米。它就种了块玉米地,他种的玉米丰收了,你们猜猜看,它收了这么多的玉米他会怎么做呢?
2、幼儿讨论,个别讲述。
3、师:到底小熊会怎么做呢?我们一起来听一个故事《小熊种玉米》
播放幻灯,教师讲述故事,
提问:小熊是怎么做的呢?小熊和动物们一起分享了玉米,心里感到怎么样?
4、师:如果你有好吃的好玩的东西你会怎么做呢?幼儿讲述。
教师总结:原来分享是一件多么快乐的事情!
小熊给我们带来了玉米呢,(老师分给大家)呀!不够啊!孩子分享了玉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