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陋室铭》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我们需要很强的教学能力,教学的心得体会可以总结在教学反思中,优秀的教学反思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陋室铭》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陋室铭》教学反思1一、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积累文言字词,背诵本文
2.在反复诵读中领会它们丰富的内涵和精美的语言
3.体会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二、教学重点
1。疏通文意,分析文章内容
2。理解作者在文中所寄托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难点
背诵并默写课文
四、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讲授法
五、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3分钟)
PPT展示图片金箍棒和羽毛扇,问同学们是否认识这两样东西,是否也想拥有它们。大家之所以喜欢金箍棒可能是因为孙悟空,也可能是因为它本身能够变化,具有魔力,那么,一把平凡的羽毛扇为何能够妇孺皆知,流传千古?原来是因为它的主人诸葛亮。这样说来,某样东西的价值似乎与使用它的主人有着密切的联系,今天我们要去看看一间简陋的小屋和它的主人之间,微妙的关系,一起学习《陋室铭》。导入课题,并图解“铭”这一文体。
(二)听读课文,整体感知(5分钟)
1。听示范朗读。要求一边听一边给拿不准的字注音,并且划分节奏
2。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注意停顿。
3。齐读。要求声音洪亮,整齐划一。
(三)分组合作,疏通文意
过渡:读完以后,你能不能告诉我,这“陋室”真的'“陋”吗?如果不能,也没关系,可能对文章大意不太理解,因为这是篇文言文,它的意思和我们现在所使用的现代汉语有很大区别,所以,要想理解文章内容就让我们一起来疏通文意。
具体操作:本文共计九句话,全班12个小组,前9组,每小组翻译一句话,其余三组做评委。然后每组推选一位发言人分享成果。要求:先解释重点字词,再翻译整句话。
(四)抽丝剥茧,感悟情思
经过了疏通文意,大家已经了解了文章内容,那么现在能回答老师前面提出的那个问题吗?(ppt展示问题)作者笔下的这间“陋室”真的“陋”吗?请说说理由。(学生一边回答,老师一边板书)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作者既承认屋子简陋,又不觉得简陋,因为主人品德高尚。
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描写陋室环境清幽
3。“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写主人交往之雅
4。“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写主人情趣高雅,生活悠闲,同时也看出作者较清贫,但作者却苦中作乐,体现出作者的安贫乐道。
5。“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运用类比,引古贤之名,定证“陋室”,意在以古代名贤自比,表明自己亦有古代贤人的志趣和抱负。
(五)远观全文,探究写法
问:作者这篇文章的标题是在写物,可真实情况是写物还是写人呢?答:写人。
问:主要写人的什么?
答:品德高尚
问:那同学们,作者借陋室来表达自己的志向,这种写法叫什么?
答:托物言志
(PPT展示)托物——陋室
言志——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六)回顾全文,归纳主旨
揭示主旨的句子: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本文主旨:作者以“陋室”不陋,表达了自己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平乐道的志趣。
(七)当堂背诵
比一比,看谁背得准又快
具体操作:以大组为单位,每人背一句,以“接龙”形式背诵,比比看哪一组最流畅、清楚、快速。
(八)拓展延伸
(PPT展示两组寝室图片,一组是巴蜀中学的,另一组是本校的。前后豪华与简陋相对比)
教师:虽然我们住得没有其他学校豪华舒适,但我却希望这简陋的屋子因为有了优秀的同学们而绽放无限光彩。老师期待有一天你们能成为柏家中学的骄傲。让我们深情齐读:“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九)板书
陋斯是陋室
主人品德高尚
陋环境清幽安贫乐道
室不陋交往之雅
铭情趣之雅高洁傲岸
反问引用
托物言志
六、教学反思
本堂课的最大优点在于朗读环节,每一次朗读都给出了明确的目标。其次是重点较突出——翻译课文。但是仍有许多不足之处,还需改进。首先,课堂整体气氛不活跃,尤其是在翻译环节的发言,形式过于单调,没有充分发动大部分同学积极思考,鼓励学生提出质疑,说出自己的想法;其次,在翻译过程中没有给予学生必要的方法指导,本课较简单,可以让学生只看原文自行翻译,有疑问时看课后注释,若不能及时解决,可提出来让同学们一起讨论,若还是没有结果,老师再进行点拨指导;再次,本课采取小组逐句翻译的形式,这不适用于简单的文言翻译,不妨大胆让学生自行翻译;最后,本堂课最大的弊病是教学时间掌握不当,内容不够精当,故导致教学任务没有按时完成。今后的教学任重而道远,希望能在各位前辈的指导下取得更大进步。
《陋室铭》教学反思2在本节课中,学生学习的较为活泼主动,基本上完成了学习的预期目标,对“铭”这种文体的特点有所了解,特别是对韵脚和韵的学习,由于学生是第一次接触这些知识点,在思想意识里面还没有形成清醒的认识,在课堂上如果能够联系学生已有的诗歌知识基础,那么对学生来说就会增加更多的感性认识,从而为学生深入理解该知识点奠定基础。
其次,学生在学习课文过程当中,感觉自己给学生朗诵的时间不太充分,使学生未能在朗读背诵中深入体会铭文的韵律和内容的把握,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一定会回归课堂,使学生从多个角度感受到语文的文质兼美,增强学生学习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自豪感。
第3,在学习本文写作手法托物言志的时候,感觉有点匆忙,学生思考和咀嚼的时间较短,应该给学生更多展示的空间和舞台。
最后,唯一感到较为欣慰的是学生在做后面的'习题时,理解比较到位,今后会继续加强考点知识的学习。
总之,本节课的讲授,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在一定角度上为学生提供了较大的课堂容量,是传统教学无法比拟的,在今后的工作中希望自己能进一步熟练多媒体,给自己的课堂教学注入更多的生命活力。
《陋室铭》教学反思3一、分层次的朗读教学贯穿文章的始终。
这篇课文文质兼美、篇幅短小,读起来琅琅上口,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学习本文时,让朗读贯穿整堂课,学生在读中感知语言,在读中揣摩作者的感情,充分“发挥文章的巨大感染力”。我设计了几个朗 ……此处隐藏10088个字……>又有一次面对镜头的经验,让我在课堂中又多一次历练,信任,以后,我会比这次更镇定自若、沉稳镇静地应对课堂,和学生的互动会更加融洽、自然。
总之,这一堂课,让我看到自己的不足,更让我收获了很多,懂得了很多!我想,我只能够脚踏实地,认仔细真的思索教学中问题,我才可能在老师成长的路上走得稳、走得远!
《陋室铭》教学反思13《陋室铭》是唐代刘禹锡所写的一篇托物言志的名篇。文章借“陋室”来表现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本课的教学过程大致如下。
课前演讲没把时间把握好,耽搁了一两分钟。用《古文观止》导入,本可新颖,可惜不知是听课的紧张气氛是影响了学生还是我,讲的不传神,学生听得很麻木。板书课题,让两个刘家女孩回答问题。刘艳上黑板写了刘禹锡,而刘紫楚回答其人其事,实在没想到她没多预习,有点答非所问,顿时打乱我的布局,差点没hold住。力挽狂澜之余竟忘记了有关“铭”的讲解。接下来课文的多种朗读还算顺利。课文字词翻译讲解匆忙了一点,只对“上”“入”“劳”“白丁”“何陋之有”稍作分析,可惜遗忘了“之”字在倒装句中的重要,本可水到渠成的事情疏忽了,实在可惜。对课文讲解有点凌乱随意。以刘禹锡三搬住宅终住陋室的故事引入,以刘禹锡想对欺压他的上级说什么引出文章主旨句,围绕主旨句如何成功的表达自己的思想。
一、山水的比兴;
二、陋室景友生活;
三、古人类比,成功反击欺压他的人。让对手无可奈何七窍生烟,让我们不禁发出这样的感慨,刘禹锡你真是xxx的人呀,由学生补充词语,概括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最后点到托物言志,这也是本课重点之一,小练笔以一位名人拿着某件能托物言志的.事物来拜访刘禹锡为题,可惜难度偏大,不能覆盖全部。但刘艳,贺孝江,覃梅,谭小强,回答还是很好。
结合本文的教学过程我有以下几点反思:
一、心理素质不行,不光我,还有学生。
二、细节把握不到位,演讲耽搁教学时间等
三、随意性太强,语言缺少严谨。有利有弊,以后需注意。
四、学生积极,我代替太多,甚至提问题。
五、没有照顾后排境况较差的学生。
六、学生“出奇”,师生方能“制胜”。课堂的出彩常常在学生的奇思妙想。
经过同事们热心地指导之后。我决定在以后的语文教学中多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口水话要少。虽然其他老师赞美之词较多,这既是对自己努力的肯定,也是鞭策。在进步的同时,一定要看到潜藏的危机。语文教学任重道远。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陋室铭》教学反思14《陋室铭》是流传千古的名篇,从我们上学的时候就在学,如今依然在我们的语文教科书上。本文采用托物言志的写法,通过对陋室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出主人的高洁傲岸,安贫乐道的.节操。
课文比较短,在课堂上我着重读课文,尤其是带着韵的古文,读起来朗朗上口,让学生在读书中感受古汉语的魅力。关于读书,做了如下安排:
1、首先教师泛读,读出味道,读正字音。(有了第一课新闻的泛读,反响比较好,学生感叹较多。这次泛读,学生依然听得很认真。)
2、接下来学生齐读。文章比较短,读下来也就一两分钟时间。
3、班级男生女生竞争,看谁读得好。
4、分小组,四个大组,每组齐读,教师做出点评。(如此这般,花费十几分钟的时间,学生已经把课文读熟,大部分学生已经可以背诵全文。)
5、第四大组学生读完,全班一起背诵课文。
至此,课文已经诵读多遍,学生对课文已经十分熟悉。
第二步,讲授课文。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首先理解铭这类文体,古代刻在器物上或者石碑上用来歌功颂德或者警戒自己的文字,后来就演变成了一种文体。这篇课文意思相对比较好理解,加上前一天已经预习,并查阅相关资料。请学生起来回答重点字词的意思,以及课文的翻译。教师着重强调重点字词的用法,文言常识。
第三步,体会主旨。重点把握一个问题,陋室到底陋还是不陋?学生各抒己见。当然,最后总结,从物质上看,陋室是陋的,但是从精神上看,有了作者的高洁,陋室也便不陋了。
(这里需要跟学生讲解一下写作背景,课堂上缺少了这一部分,仅仅是通过文字来分析主题,缺少历史性和真实性的支持。)
写作背景:刘禹锡因为当时参加政治革新运动,而得罪了当朝权贵,被贬谪到安徽和州当了一名小小的通判。和州知县是个势利小人,看到刘禹锡是贬官而来,百般刁难。半年时间,刘禹锡搬了三次家,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剩斗室。于是就奋笔写下了这首《陋室铭》。
《陋室铭》教学反思15一.朗读贯穿始终。
这篇短文文质兼美,篇幅短小,读起来琅琅上口,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学习本文时,让朗读贯穿教学始终,学生在读中感知语言,在读中揣摩作者的感情,充分发挥文章的巨大感染力。我设计了几个朗读环节:1、在了解写作背景后,学生已有了学习本文的兴趣,我让学生听配乐朗读,让学生初步感受短文的优美语言,产生阅读的欲望。2、学生自由读,要求读准字音,把握节奏,初步进入文本。3、代表朗读,学生边听边思,品味每一句话的意思,给文章划分层次,侧重整体把握。4、学生精心朗读,划出文中的有关语句,品析这些语句是如何来表现陋室不陋的,感悟作者的高尚节操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几轮朗读之后,学生理解比较到位,已能当堂背诵。
二.新颖的导入方式,吸引学生走近文本。
《陋室铭》运用托物言志的方法,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这与今天学生的`生活相去甚远,如果学生不了解刘禹锡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写了这篇不朽的名篇,理解起来会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我在导入部分以讲故事的形式介绍了本文的写作背景,让同学们了解到这是一篇不畏权势的战斗檄文,从而带着对刘禹锡铮铮傲骨的佩服学习此文,品味其儒雅高傲之感,激发学习兴趣。
三.巧妙的提问,感受文章的三美。
精心设计问题,并形成一个问题链,让这些问题逐步深入,把整篇文章的内容串联起来,每个问题都让学生从课文内容出发,挖掘其意义,让学生在理解中都绽放出思维的火花,感受文章的魅力。整体把握中,我让学生给文章划分层次、概括层意,感受文章的结构美;合作探究中,我让学生找出描写陋室不陋的语句,体验作者的情怀,感受文章的思想美;精读品析中,我让学生找出你喜欢的语句,并说出你喜欢的理由,感受语言美。这种方式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不让人觉得死气沉沉,而且问题与问题之间环环相扣,一步步引导学生深入文本,较好地达成了教学目标。
四.学生主动质疑,培养探究问题的能力。
在疏通字词这个环节,我改变了以往以老师串讲为主的方法,而采用同学互相质疑、解答的方法,鼓励学生从文中发现问题,大胆提出问题,然后同学们互相解答,教师适当点拨,师生在平等对话中解决问题。
但可惜的是由于课堂安排前面有点松,后面时间有点紧,未能将刘禹锡其它的诗文呈现出来,让学生比较全面的了解刘禹锡在逆境中表现出来的乐观向上的情怀,让学生懂得人应该怎样面对挫折。


![《平均数》教学反思15篇[精选]](https://img.jihtu.com/upload/1373.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