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语文教案古诗

时间:2025-11-25 02:21:08
五年级语文教案古诗两首

五年级语文教案古诗两首

在平时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肯定对各类古诗都很熟悉吧,汉魏以后的古诗一般以五七言为基调,押韵、转韵有一定法式。那么什么样的古诗才更具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五年级语文教案古诗两首,欢迎大家分享。

五年级语文教案古诗两首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庐、瀑、炉、疑四个生字,会写炉、烟两个字。理解诗句内容,能想象诗文所描绘的情境,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积累古诗中的名句。

2.在教学中,合理利用电教手段,通过自主学生字,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和记字方法;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训练,培养学生朗诵古诗的能力;通过听诗意说诗句,让学生了解诗意;通过品评诗句,体会诗句的意境和韵味。初步学习夸张修辞。

3.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陶冶学生的审美情趣。

学情分析

学生活泼好动,大胆且独立,喜欢读书和表演,但语言的表达能力、思维能力欠佳,有意注意的时间比较短。这首古诗语言琅琅上口,便于记诵,也可能多数同学已会背,但诗意不一定理解,教师在教学时适时进行点拨,要求不宜过高,只要能理解诗意即可。注意体会诗的意境,是古诗教学中的难点。

重点难点

重点:

1.理解诗句,通过诗中所描写的景色,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指导朗读。

难点:

1.深刻理解诗文的含义,并能用自己的话讲出诗文的内容。

2.体会古诗的意境。

教学过程

【导入】看图猜诗

同学们,看到老师画在黑板上的山水画,你能猜到今天我们讲哪首诗吗?

【讲授】回忆作者

想必你们都知道这首诗的作者了吧?

关于李白,你都知道些什么呢?

【讲授】解读课题

过渡:李白特别喜欢游览祖国的大好河山,有一天,他来到了江西省的庐山,被庐山瀑布的气势震撼了,于是写下了这首诗《望庐山瀑布》。(板书课题)

1.齐读课题。

2.谁知道这首诗题目是什么意思?

3.这个"望"是什么意思啊?("望"是从远处看。)

【讲授】随文识字

1.题目中藏着两个生字宝宝,谁发现了?(找到庐和瀑)

2.出示瀑布图片与词语,指名读好“瀑”字。

3.题目中还有一个生字是“庐”。它与这首诗里哪个字很相近?(找到香炉的“炉”。)

4.你有什么好办法准确区分这两个字呢?

对比学,明确都是形声字,偏旁不同。

启发,广字旁的字与什么有关?

5.教师解释庐山名字的来历。认识文中的香炉指的是“香炉峰”。

【讲授】指导书写

1.“炉”是本课要求会写的字,文中还有一个带有火字旁的字,你发现了吗?(找到“烟”字)

2.指导观察并说一说:要想把这两个字写规范,美观,我们应该注意什么呢?

3.教师范写。学生书空。

4.学生练写,自评,互评。教师巡视指导。

5.微信展示评价学生的字并修改。

【讲授】初读感知

1、读通诗句。

现在生字宝宝已经回归到古诗中去了,你还认识吗?

我们比一比,谁能把这首诗读好,声音洪亮,发音准确。

2、读出节奏。

要想把古诗读好听,还要注意节奏。

(1)教师范读。

(2)生读

(3)全班读

3、说印象

过渡:同学们读得非常好,下面我们就一起去看看庐山瀑布的真面目。老师要在课堂交流群中发布一个问题,请你说一说庐山的瀑布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1)播放瀑布的视频。

(2)在课堂交流微信群说感受。

(3)交流感受。

【讲授】读诗悟情

1.同学们说得非常好,说明你们看得特别认真。同学们都知道,李白是唐朝的大诗人,唐朝距今已经有一千多年了。那么你们的想法有没有和一千多年前的诗仙李白有着相同的感受呢?

2.过渡:你们有没有和大诗人李白相同的感受?你是从哪个词或哪个句子看出来的?自己先想一想,然后和小组的同伴交流。老师给你们2分钟的时间。

3.学生交流。老师到小组了解交流情况并指导。

4.交流。

(1)体会瀑布之仙境美。

出示云雾缭绕下的庐山瀑布,说一说这样的地方像什么?(仙境)

指导读出庐山瀑布的仙境美。

(2)感受瀑布的壮美。

“遥”是什么意思?它与哪个字相照应呢?(“望”字,都是从远处看)读出远之意。

是谁把瀑布挂到石壁上的呢?大自然用她那神奇的双手把这瀑布挂在这石壁之间,仿佛清风一吹,这瀑布就能飘起来一般,这瀑布美不美?请你读出瀑布的美。

从远处看去,你们觉得瀑布像什么呢?谁再来读一读?让我们一起来读这瀑布!

(3)体会瀑布的气势。

从这“飞流直下”你读出了什么?(快)读出瀑布的“快”

(4)体会瀑布之高,之长。

“三千尺”“落九天”让我们感受到了瀑布的“长”。

这瀑布真的有那么长吗?(不是)

插入微课《夸张》,练习说夸张句。

(5)从哪个字看出这是李白想象的呢?出示:“疑”,怎么读?谁来给它组个词?“疑”就是心里拿不准搞不清楚不明白,疑是银河落九天,是不是真的银河从天上落下来?(不是)而是李白把瀑布想象成了银河。

(6)再次拓展“想象诗”,进一步识记“疑”字。

这不禁有让我们想起了李白在另外两首诗中的.想象:【出示: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静夜思》;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古朗月行》】

(7)总结:你能用一个词,概括瀑布给你留下的总体感受吗?(贴字:气势雄伟)

【讲授】伴乐美读

1.下面,老师要提高难度了,谁能根据诗意背着说一说相对应的诗句呢?

(1)在阳光的照射下,庐山的香炉峰生起紫色的云雾。远远望去,一条白练似的瀑布从青翠的山壁间跌落下来,好像挂在山间的一条大河。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2)那长长的瀑布飞快地直往下泻,真让人以为那是银河从九重天外落了下来。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2.播放音乐,全班齐读。

3.男女生老师配合读。

4.随机点名,一名幸运生伴乐美读。

【讲授】拓展升华

1.老师给你们留一个小任务,请你在课下搜集描写庐山的诗或瀑布 ……此处隐藏8946个字……的这些贡献,不求名利,蜜蜂的博采和精心酿造,也是同学们应该具备的,只有这样,我们方能如蜜蜂一样,酿造出香甜美味之蜜。(集体品读)

三、升华感悟

同学今天学的真不错,同学们学了这两首古诗后还有什么收获?

四、拓展延伸

《秋浦歌》共十七首,我们只学了其中的两首。同学们课下搜集其他的十五首,我们来个《秋浦歌》品颂会。

(点评:《秋浦歌》品颂会,有效地把知识向课外延伸,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更体现了大语文观的教学模式。)

五年级语文教案古诗两首7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7个生字。理解诗句中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

3、凭借语言文字,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并感受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熏陶。

二、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三、教学难点:凭借语言文字,发挥想象,进入诗歌所描述的境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石灰吟》,背诵《石灰吟》。

2、学会2个生字,理解诗句中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

3、凭借诗歌内容,感受石灰坚强不屈、洁身自好的精神。体会作者不同流合污、坚决同恶势力斗争到底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过程:

(一)揭题、释题并简介作者。

1、指名读题,问:以前还学过哪些古诗?你们是怎么学习古诗的?

2、释题:吟,古典诗歌的一种名称。

3、简介作者:《石灰吟》是一首咏物诗。作者于谦,明代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他为官清廉,不畏强暴,深受人民爱戴。他曾率领京城军民击退外族入侵,后却因此受屈被杀。他的诗歌多表达自己忧国忧民的感情和坚贞的情操。

(二)初读课文。

1、录音范读课文,学生整体感知课文。

2、借助汉语拼音,学生自读课文。

3、检查自读情况。

(1)指名读,指导学生按古诗的音韵节奏读好诗句。

石灰吟

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2)正音:焚fen,是前鼻音,不是后鼻音。

锤chui,是卷舌音,不是平舌音。

(三)精读课文《石灰吟》

1、指导学生边读边划出不理解的字词。重点理解“千锤万击”、“焚烧”、“若等闲”等词语的意思。

2、用“增、删、调、补”的方法读懂诗句。

(1)逐字逐句理解,难以理解的可联系上下文理解。

锤:敲打。击:撞击。若:好像。等闲:平常事。人间:人世间。

(2)把省略的词语补充进去,调整词语顺序,逐句说说句子意思。

(3)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3、看图想像意境,体会感情。

师启发想象:山石承受千锤万击以及烈火焚烧的情景是什么样的?作者见此情景有什么表现,会怎样想、怎么说、怎么做呢?

4、指导朗读。(用高亢、赞美的语调来表明诗人的坚贞、高洁的志向。)

5、学生练读,指名试读,齐读。

6、小结并尝试背诵。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墨梅》并背诵。

2、学会5个生字,理解诗句及词语的意思。

3、凭借语言文字,体会诗人借墨梅自喻,表现了诗人鄙视流俗、贞洁自守的高尚情操。

二、教学过程:

(一)揭题、释题并简介作者。

1、指名读题。

2、释题:《墨梅》是元代诗人、书画家王冕的作品。看书中插图,从题目和插图中可知这幅梅花图是用什么作颜料画成的呢?这首诗是一首题画诗。

3、简介作者:王冕,出身贫寒,幼年替人放牛,靠自学而成为诗人。他性情孤傲,鄙视权贵,参加科举考试不中。他的诗画皆负盛名,尤其擅长画梅花。

(二)精读课文《梅花》。

1、听录音范读,学生整体感知课文。

2、借助汉语拼音,学生自读课文。

3、检查自读情况。

(1)指名读。重点指导学生按古诗的音韵节奏读好诗句。

墨梅

吾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2)生字正音:墨mo,不要读成mu。

4、总结学法:

(1)理解词语。

(2)说说诗意。

(3)看图想象。

(4)朗读体会。

5、学生自学,教师辅导巡视。

6、师生讨论。

(1)理解词语。

吾:我。痕:痕迹。淡墨痕:淡淡的墨水的痕迹。清气:清香之气。乾坤:指天地。

(2)指名说说诗句及诗意。

(3)看图想象:作者画的梅花有什么特点?他只要让梅花的清香弥留在宇宙之间,在素洁的梅花身上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情操?

(4)朗读体会。(用自豪、高亢的语调反映出诗人的坚贞、纯洁)

(5)范读、练读、指名读、齐读。

7、小结并尝试背诵。

五年级语文教案古诗两首8

教学内容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第23课《古诗两首》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与《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设计理念

1、借助专题网络教学这一前瞻性的教学形式,整合课程资源,促进教师教学方式与同学学习方式的转变,在整合中促进自主性,加强交互性,构建一种新型的语文课堂生活,实现同学语文素养的提升。

2、张扬语文味,充沛凸显网络优势,让同学在研读、品味中体会诗人的情感,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有机融合。

教学目标

1、引导同学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让同学正确使用网络,用网络搭建已知与未知沟通、衍化的桥梁,学会合理而有效地处置丰富的.网络资料。

3、带领同学抓诗眼,紧扣关键词,咀嚼重点诗句,在想象中走进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4、在学习中有目的地指导同学总结学习方法,举一反三、学以致用,形成必要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教学准备

准备网络课件,与同学进行课前谈话。

教学过程

一、简言引入:

1、导语:人们常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州的美美在园林,而杭州的美则美在西湖。今天我们将借助专题学习网站,品读《古诗两首》,欣赏西湖风光,走进美丽的杭州西湖。

2、《古诗两首》中收录了两位诗人写西湖的作品,一位是杨万里,一位是苏轼。同学们还记得吗,这学期我们就学过杨万里的一首古诗

《五年级语文教案古诗两首.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