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教案

时间:2025-11-25 04:30:11
《古诗两首》教案

《古诗两首》教案

在平平淡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或多或少都接触过一些经典的古诗吧,古诗的篇幅可长可短,押韵比较自由灵活,不必拘守对仗、声律。那么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古诗两首》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古诗两首》教案1

1、学会本课8个生字。

2、理解《早发白帝城》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景象,感受诗人的心境,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

3、学习利用注释,展开想象,读懂古诗;在具体语言环境中,初步了解古诗对仗工整的特点。

教学重点

理解诗中重点词句,感受诗的意境美。

第一课时

一、引入

通过预习,你们记得以前学过李白、杜甫什么诗吗?

介绍古诗的特点:和谐的韵律、敏锐的观察、奇妙的联想、精巧的构思、艺术的表达、浓缩的精华。

二、生字

1、字形:鹭、岭、陵、猿

2、字义:朝: 辞:还:鸣: 泊: 千秋雪:

3、读读两首古诗。

三、学习《早发白帝城》

1、释题:早上从白帝城出发

2、读一读诗,填空。

李白这位诗人坐船从( )到( )去。

3、小组学习:

⑴ 组内读诗,说说这首诗讲的什么意思?

⑵ 你们感受到诗人当时什么心情?从哪句中感受到的?

⑶ 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小组内解决不了的提出来。

4、反馈:

⑴ 体会李白的愉快心情。(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领略沿途所见到的绮丽景色。

⑵ 出示背景图,教师讲解。

唐肃宗乾元二年春天,李白因永王麟案,流放夜郎,取道四川赴贬地。行至白帝城,忽闻大赦,惊喜交加,随即放舟东下江陵。此诗书写了当时喜悦畅快的心情。白帝城因“彩云间”而显出地势之高,为全篇写下水船走得快这一动态蓄势。

诗的第三句境界更为神妙。李白身在这如脱弦之箭、顺流直下的船上,心情是何等的畅快而又兴奋啊!三峡水急滩险,诗人此时行舟轻如无物,其轻快可想而知,才有“轻舟已过万重山”。诗人历尽艰险重屡康庄的快感,亦自不言而喻了。诗的最后两句,既是写景,又是比兴,既是个人心情的表达,又是人生经验的总结,因物兴感,精妙无论。

全诗给人一种锋棱挺拔、空灵飞动之感。然而只赏其气势之豪爽,笔资之骏利,尚不能解其中意。全诗洋溢的是诗人经过艰难岁月之后突然迸发的一种激情,故雄峻迅疾中,又有豪情欢跃。快船快意,使人深远。后人赞此篇“惊风雨而泣鬼神矣”。千百年来一直为后人视若珍品。为了表达畅快的心情,诗人还特意用上平“删”韵的间、还、山作韵脚,读来是那样悠扬、轻快,令人百诵不厌。

5、从哪里看出来诗人的心情的。读一读

看图再读诗体会作者的心情。

6、小组内读一读这首诗,并背下来。

四、作业

1、找找李白的其它诗词。

2、背诗及注解。

第二课时

1、理解《绝句》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景象,感受诗人的心境,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

2、学习利用注释,展开想象,读懂古诗;在具体语言环境中,初步了解古诗对仗工整的特点。

3、学习杜甫的另一首古诗《绝句》。

一、引入

复习《早发白帝城》

二、学习《绝句》

1、介绍作者

杜甫是我国唐代的伟大诗人,他一生写了不少优秀的作品。公元762年,成都尹严武入朝,蜀中发生动乱,杜甫一度避往梓州,安史之乱平定之后,杜甫得知这位故人的消息,也跟着回了成都草堂。这时他的心情特别好,面对这生机勃勃的景象,情不自禁,写下一组即景小诗。兴到随笔,事先既未拟题,诗成后也不打算拟题,干脆以“绝句”为题。绝句描写了他的住所——草堂前的明媚秀丽的景色。

2、默读全诗,想一想这首诗描绘了草堂一幅怎样的画面。

3、小组学习

⑴ 组内读诗,说说这首诗讲的什么意思?

⑵ 你们感受到诗人当时什么心情?哪句感受到的?

⑶ 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小组内解决不了的提出来。

4、教师重点指导学生理解“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诗人写了千年的积雪、扬帆待发的船只,为整首诗平添了一种气魄。一个“含”字,不仅把很远的景物移到近前来了,而且把西岭的积雪和草堂的建筑和成了一个整体,使浣花溪的景色在广阔的背景中显得更加明媚秀丽。《绝句》中“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一句,要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联系生活体验,借助图片或录像片,展开想象,感悟诗句的意境。诗人身在草堂中,透过窗口远眺积雪终年不化的西岭,那雪岭的壮丽景色仿佛是嵌在窗框中的一幅画。再向门外一看,见到停泊在岸边的来自东吴的船只。“泊”,停靠,“万里”,虚指遥远。船只来自远方的东吴,又将沿岷江穿三峡,直达长江下游。这只有在和平环境中才能做到,对刚刚饱受战乱之苦的百姓来说,看到船只畅行万里,是多么令人振奋和欣慰啊!“万里船”是从空间来讲,“千秋雪”是从时间来说的,诗人身居草堂,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胸襟多么开阔!

5、看图说一说诗的意思。

三、课后延伸

1、运用本诗学习方法,阅读杜甫另一首《绝句》,与课文对比,想一想,有什么相同之处。

绝 句

迟日江山丽,

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

沙暖睡鸳鸯。

〖注释迟日:即春日。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色彩鲜明、春意盎然的春景图,流露出诗人闲适、欢悦的心情,格调清新,对仗工整,自然流畅,描摹景物清丽细致,与课文中《绝句》异曲同工。

2、开一个诗歌朗诵会,弘扬祖国的五千年的文化。

四、作业

1、把通过想象把《绝句》中的美好景色写出来。

2、介绍关于古诗文方面的书,找找关于这两位诗人的其他作品。

《古诗两首》教案2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背诵课文。

3、学会本课7个生字;会写“忙”字。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学习生字。

难点: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或投影仪,生字卡片。

学习指导学习辅导学习评价

教学情境设计指导学习

一、导入、揭题。

二、看图,说一说,听范读,整体感知诗意。

三、初读课文,识字,读正确流利。

四、教师针对学生质疑,指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了解诗句大意,并指导有感情朗读。

……此处隐藏16225个字……”,教师讲解:千秋,就是千年,不是实指,是极言年代之长。“千秋雪”就是终年不化的积雪,并随手用白色粉笔在山峦上画雪)

诗人是透过什么看到西岭上的积雪的?(窗户。教师讲解:窗户好像一个画框镶在这幅“千秋雪”的画的四周,使人用了个“含”,包含的意思,很生动,很形象。并随手用褐色粉笔画一个方框把雪山框起来)

是谁透过窗框在欣赏这幅特殊的画呢?(是诗人自己)诗人有这么一种闲情逸致去欣赏窗外的景色,说明他此刻的心情怎样?(心情舒畅愉悦)

诗人向门外一瞥,可以看到什么?(停泊在岸边的船只)东吴指什么地方?为什么说是“万里船”?(“东吴”指长江下游一带。“万里船”,是说成都与东吴之间路途遥远,是虚指)

谁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行诗的意思?

3、 指名说说全诗的意思。

4、 总结全诗,体会感情

(1) 这首诗一行写一个景,诗人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安排的?

(2) 小结:这首诗先写近景,后写远景,有动有静,色彩明丽,勾画出草堂附近各具特色的自然景色,表达了诗人无比舒畅欢快的心情。

5、 指名朗读,练习背诵。

读的时候要注意停顿和重音。

反复练读。

练习背诵。

6、 指导书写

“鹂”左右结构,“鹭”上下结构,写时在田字格中各占一半。

五、作业

1、 用钢笔描红,临写。

2、 背诵课文。

3、 抄写词语。

《古诗两首》教案15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学会本课3个生字,理解诗句中的词语,说说古诗的大概意思。

3、通过朗读,感受诗中牧童的机灵活泼,天真可爱。

教学准备:

小黑板、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达成目标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古诗导入,揭示课题

激发学习兴趣,引入新的古诗。

1、我们以前学习过哪些描写儿童的古诗,指名背诵。

今天我们又来学习一首。

2、板书古诗题目,读题,并解题。

3、出示课文插图投影:

《所见》这首诗,写的就是诗人所看到的图上的景物。让我们也来看看图,你能用几句话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吗?

4、教师简单介绍诗人:杜牧。

背诵以前学习描写儿童的古诗。

读题,并解题

听教师介绍诗人。

二、初读课文。

读通顺这两首古诗。对诗文有初步的印象。

1、明确初读要求:(1)读准读通课文。(大声朗读)(2)划出生字,记住字形(不出声音默读)(3)读懂句子,学会提问。

2、指名读课文,相机指导评议。

根据要求读古诗。

读课文。

三、合作探究,悟解诗歌。

通过朗读,体会古诗的意境,借助译文,理解古诗,

并想象诗句所表现的画面,感受诗中牧童的机灵活泼,天真可爱。

1、学生齐读全诗。(4人组内合作朗读)指名1号做朗读汇报。

2、在4人组内交流:古诗写了画中的哪些景物?有不明白的地方吗?

3、全班交流。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教师相机解决问题)

4、理解诗意。

(1)出示课文插图。

A师指牛与牧童图问:这是怎样的一个情景?(牧童骑黄牛)

B放录音(牧童歌唱的声音)听!牧童高兴地唱起了歌,他的歌声怎么样?

牧童骑在黄牛背上,歌声在树林里回荡。出示诗句: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C齐读诗句。

(2)、演示牧童捕蝉的动作及蝉叫声。说说第二句话的意思。

心想捕捉鸣叫的知了,马上站在树下一声不响。出示诗句: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齐读诗句。

(3)、你能把这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吗?(小组合作完成)

牧童骑在黄牛背上,歌声在树林里回荡。心想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马上站在树下一声不响。

(4)挑一句自己最喜欢的读一读。(指名读)

(5)多美的一首诗啊!让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配上音乐)

在教师的引导下读好古诗。

交流古诗写了画中的哪些景物。

质疑。

图文结合理解:牧童骑黄牛

想象牧童的歌声。理解:歌声振林樾。

朗读诗句。

说说第二句话的意思。

齐读诗句。

尝试把这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朗读自己喜欢的诗句。

一起再来读古诗。

四、读诗想画面。

通过听范读,看画面,背诵古诗,引导学生想象。

1、教师配乐朗诵,学生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

2、教师引导学生根据画面背诵。(引背同桌对背齐背)

3、从林樾、蝉鸣可以看出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季节?

听老师读古诗,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

根据画面背诵。

判断古诗季节。

五、编故事。

通过编故事,启发学生想象,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

1、学完了这首诗,你觉得牧童捕到蝉了吗?小小组里讨论一下,试着编一个故事。

2、指名交流故事。

试着编一个故事。

交流故事。

六、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背诵古诗。

2、把你最喜欢的句子用自己的话写下来,或者画下来。

板书设计:

所见

牧童骑黄牛,

所见

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

所想

忽然闭口立。

教后反思:

学习古诗最关键的是体会诗境,而在体会诗境之前,先要学生正确理解诗意,如何帮助学生理解诗意,体会诗人在古诗中所要抒发的思想感情呢?我尝试着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抓住诗眼,挖掘诗的内涵。每首诗中总有其精华所在,抓住这些精彩的诗句,让学生读懂读透这些诗句,无疑能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比如在《寻隐者不遇》这首诗中,我就抓住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这一关键诗句,通过对比体验,使学生感受到诗人在这首诗中所要抒发的思想感情。

二、展开想象,领会诗的意境。对隐士游踪不定,无羁无绊生活的赞叹,是诗人贾岛在古诗《寻隐者不遇》中所要抒发的情感。如何让学生体会其中的意境呢?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抓住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展开合想象,以此体会隐士的自由自在,自得其乐。

三、结合实际,补充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知识面。这儿的结合实际既指结合教材的实际,又指结合学生的实际。例如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就分别穿插了:有关贾岛的典故《推敲》,贾岛的另一首绝句《剑客》,以此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古诗两首》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