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教育带着温度落地》读后感

时间:2025-11-29 02:21:07
《让教育带着温度落地》读后感

《让教育带着温度落地》读后感

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让教育带着温度落地》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让教育带着温度落地》读后感1

“读书谓已多,抚事知不足”,书籍的力量从不容忽视。4月正是读书的好时节,正如没有一艘非凡的战舰,能像一册书籍把我们带入浩瀚的天地,跟随着书籍的指引可以走入另一番境地。在本月初我拿起了早已购买但是迟迟未读的《让教育带着温度落地》这本书,最初吸引我的就是这本书的标题。我不禁思考:何为“温度”?教育的温度又是怎样的温度?这一切的疑问都促使我迫不及待的打开陈放已久的姚跃林老师撰写的这本书中。

《让教育带着温度落地》共分为:理想的温度、生命的温度、理性的温度三部分,它不枯燥、不是简单的罗列已知的教育理论,而是用真实的笔触以一篇篇文章的形式记录着自己在教育过程中的所思所想。书中的一字一句都是姚老师走入教育的智慧,是满满的育人情怀。姚老师认为教育就是要带着温度落地,让教育的温度不仅在校园里、在学生身上,而且是可以走进家长心中。细细走入书中的一个个温暖的小事,思绪良多。我正像书中的姚老师一样,身处校园并与学生朝夕相处。每当看着学生默默清扫着卫生的身影总让我感动,听着他们下课围绕着我如小鸟般叽叽喳喳的分享自己的事情时的激动语气,我也感同身受。种种教学过程中的小事此刻都在我的脑海中汇聚,也许有些已经模糊不清,甚至回想不起当时说的字字句句,但是当我读完这本书,却会不禁思考自己在教育过程中是否时刻带着教育的温度进行教学、交流?

一、赤诚的温度

初踏入讲台的我面对着一双双渴望求真又目带好奇的眼神,是惶恐不安的,但是学生身上赤诚的温度感染着我,我渐渐的融入他们之中,以对待朋友的方式摸索着教育的形态,描摹着教育的温度。在一千多册书籍出现在图书室时,是他们齐上阵各自负责一部分书籍核对,有的分类书籍、有的摆放归类、有的搬运、有的负责贴上标签,终于属于我们的彩虹书室让人眼前一亮。我想教育的温度是互相的,当我将一封封手写书信递到每一名学生手中时,分明看到了他们眼中共同的期待,就这样第一年的我们互相温暖着。

二、教学的温度

教育该是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地,它更需要的是贴近学生的心灵,而非高高在上的斥责。在教育过程中总免不了遇见一些行为上邋遢的学生,面对他们时如果一次两次是耐心的劝导帮助,那如果十次八次次次都如此邋遢时,你还会像第一次一样耐心的教导吗?班级里有一名学生,如果说把他称为“邋遢大王”,似乎毫不夸张。每当一节课结束后,当你走近他的位置时,会不禁被眼前的景象所吓到,因为展现在你眼前的不是桌面整洁、物品摆放有序的景象,而是书包在地面随意躺着,本该在书包里的练习本、课本等都在他周围罗列,水壶里的水撒了满地也丝毫不影响他继续撕纸为乐的兴趣,次次班级卫生检查时扣分大户非他莫属,班级同学的努力似乎全做了无用功,而作为班级一员的他却毫不察觉有任何不妥。

于是我终于忍不住对他发了火,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批评他,而当批评的话语说出后,我看到他眼眶里充盈着的泪花,才惊觉对于一名心智尚不成熟的小学生来说,教育更需要委婉而坚定。因为教育并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技能的习得,更是思想的引领,人格的塑造,是一个灵魂对另一个灵魂的触动和感召。教育不应该只是老师可以进行的行为,甚至有些时候作为教师的我们也需要进行自我教育及反思,这是教育能够发挥其作用的更好契机。

于是我从新开始教他如何整理自己的物品,如何摆放多而杂乱的各种资料,当我用轻柔的'语气和他交谈时,他变了。变的认真了。对于物品的整理虽然仍会有乱扔的现象,但是当你提醒时,他会认真的去收拾,也许维持的时间不长,但是这不也是他的改变吗?由此我才发现,其实教育的温度是自己需要带有温度的去体会,设身处地的为学生着想,蹲下身来站在学生的立场感受,思考问题背后的原因。这样的教育才可以让学生所信服,愿意为之行动。

某一天,当这名学生拿着自己做的手工作品来到我的身边,当看到他略带害羞的表情时,我极力夸赞,我看到他绽放的笑脸。那刻我想,教育的温度是不是就是感受着被认可的喜悦呢?

三、理性的温度

正如书名所说,教育要带着温度落地,要想让教育带着温度,那么我们每一个从事教育工作的人都要是一个有温度的人,有温情的人,能够心内装着学生,从学生角度思考问题的人。如果是一个冷漠的人,在这样日复一日的教学过程中,真的可以把对学生的热爱放到最高处吗?或许会在这样的重复中变得更加冷漠。希望我能够始终怀抱生生不息的热爱,并把这样的热爱投入到学生身上,让学生感受到我的爱,感受到发自于内心的温暖。

最后希望自己能成为这样的老师:“有些老师,只需缓缓地在讲台边站定,学生便肃然起敬,那样的老师,思虑深邃,有意志力,像精神标杆,只要他们在教室里,所有的太阳都会苏醒。”

我会为之持续努力。

《让教育带着温度落地》读后感2

最近,读了姚岳林的《让教育带着温度落地》一书,感慨颇多。

(一)有感于教育的温度

在此书中,作者从三个角度来谈教育的温度,即理想的温度、生命的温度和理性的温度。其中有一句话,很让我喜欢,那就是“用合适的教育办学生喜欢的学校”。而学生喜欢学校,也许更要从课堂入手,于是我从中引申开来,也就是“用合适的方法创造学生喜欢的课堂”。课堂,是学校教学的主阵地,让学生喜欢课堂,喜欢教师所授之课,正如古人所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如果能够做到让学生以之为乐,让学生感触到教育的正常温度,那是一件多么令人幸福快乐的事啊!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这首先是关心备至地、深思熟虑地、小心翼翼地去触及年轻的心灵。”

我们的教育,就是为学生服务的,潜心服务于学生成长是最现实的发展路径。正如此书中所说“教育就是培养人。我们需要什么样的人,希望成为什么样的人,我们的教育就培养什么样的人……真正的好老师是对教育本质有着深刻的理解的教师。”所以,我们应该深思、琢磨,到底怎样,才能让教育带着温度,带着合适的温度,不低——让学生心寒;不高——让学生膨胀而难以接受。那还是让我们用书中的一句话来概括:“只要潜心苦干,不断捕捉、珍惜,不放过每一个发展时机,则终有腾飞之日。这就是实事求是。”

(二)有感于“西西弗斯”和“狗吠火车”

《让教育带着温度落地》的`序二中,郑凌峰提到了西西弗斯,文中是这样说的:“我曾经怀疑校长这与现实赛跑的做法到底有多大实际效力,甚至联想到西西弗斯,不断推石上山,巨石却总在近峰顶处滚落,如是反复,劳而无功,永无宁日。”接着又提到了一个“狗吠火车”的典故。

正如文章中所说:“明日的到来通常意味着昨日的重返, ……此处隐藏6220个字……化自觉,早日成为文化育人的老师,做一位永远有温度的教师。

“温度”就是让学生喜欢上你的学科

“亲其师,信其道”,要教好你的学科,就要让孩子先喜欢你这位科任老师老师;等到他们喜欢上你这位老师,自然而然就会喜欢你任教的科目了。话说“拿课”这一事吧。那是吃力不讨好的“差事”。一天上午,我到庄重文实验小学听课,下午回来就得把上午的课补回来。读后感.可一踏进教室,孩子们“啊”了一声,因为这一节本是他们最喜欢的体育课,突然见到我来了,肯定有点不欢迎。于是,我故作委屈状:“怎么啦?不欢迎呀?那我走了。”欲走,孩子们赶紧说:“欢迎欢迎。”我红着脸说:“老师半天没有看见你们了,都想死你们了。你们就不想我了吗?”有些孩子笑着回答:“想。”就是声音不是很响亮。我假装生气了:“我发现还有几个没想的,枉费老师平常对你们那么用心。”一阵哄堂大笑之后,我问:“到底想不想?”全班齐声回答:“想!”孩子们本不愿意上的一节课,就这样愉快地进入了状态。

“温度”就是让你的课堂变得有趣

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让学生愉快自主地学习,是我一贯的追求。话说上学期在教学《晏子使楚》这一课时,正是兴趣盎然之际,下课铃声响了,我遗憾地说:“我这楚王还没当过瘾呢,咋就下课了?”没想到一个男孩子竟说:“老师,您课上得太投入了,下午继续喔。”于是,我就灵机一动:“下午老师换个国王当当,就当齐王。中午请你们写个折子,奏请齐王为功臣晏子开庆功会。”“好!”孩子们欢呼雀跃。有的说:“我要用毛笔写。”有的说:“我要用竹简写。”……下午上课,当我走进教室的那一瞬间,孩子们刷刷地起立齐声高喊:“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啥阵势,把我给镇住了。稍缓过神来,意会,我马上配合着应答:“众爱卿免礼,平身,有事启奏,无事退朝。”一阵笑声过后。陈某某同学站起来:“启禀陛下,臣有事启奏。”“爱卿请讲…”“尊敬的齐王……”后面还有刘爱卿、陈爱卿等等,一节课就这样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达到了教学目的,无形中又激发了孩子的学习兴趣,挖掘了他们的学习潜力,更重要的是老师也能从中感受到工作的快乐。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呢?

“温度”就是让孩子养成自觉的好习惯

记得有孩子家长给我发微信说:“刘老师,您到底是怎样教育孩子的?我们家儿子老叫我向您学习,说您不用打不用骂,他们照样怕您,听您的话。”教育确实需要智慧和忍耐力,我的教育智慧就是帮助孩子养成自觉的好习惯。当然,孩子行为习惯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长期努力。话说一次上课时分,孩子们被空中的几架飞机吸引住了,那轰轰的声音和细长的烟雾平时很难见到,我就让他们看个够。当飞机飞远了,他们也回过神来了。我就发话了:“天上有几架飞机呀?”他们齐答:“五架”。“哦,观察的还挺仔细。今天就多一项作业,写一篇别样的作文,题目可取《都是飞机惹的祸》。”当时,孩子们叫苦连天,但师命难违,只得照做。从此以后,外面有风吹草动,如有同学分神,就会有人提醒:“注意听,要不然老师又叫我们写作文了。”

《让教育带着温度落地》读后感8

当我第一次看到《教育中的温度》这本书时,我感到非常高兴。这个书名中的“温度”一词真是令人心生温暖之感。那么,什么样的教育才能被称为温暖的教育呢?

“温情叔叔”姚跃林从他的理想温度出发,谈论了生命的温度,并进一步探讨了理性的温度。他没有使用抽象的理论,也没有空洞的说教,而是通过校园里发生的一个个美好的故事来向读者展示什么样的教育才能真正具有温度,以及如何让你的教育带有温度并渐渐深入人心。请在下方回复你修改后的内容。

细抚书页,我深受"生命的温度"这篇文章的启发。姚校长曾说过:"好的故事就是教育,就是教育素材,就是校园文化。优秀教师就是拥有许多故事的老师,校园文化也是由一个个故事构建而成。我一直在搜集故事,记录故事,将故事播放给孩子们。自然而然地,我也成为了故事中的角色,从中体味到了教育价值,感受到了培养人才的'意义。"这段话引起了我的共鸣。我庆幸自己也是一个有故事的教师,我想分享一些平凡但发生在师生之间的故事。希望通过这些故事能够找回我的文化自信,坚守我的文化自觉,尽早成为一位注重文化教育的老师,成为一位永远散发温暖的教师。

“温度”就是让学生喜欢上你的学科

“亲其师,要教好任课科目,就要先让学生喜欢上你这位老师。我记得有一次,我去庄重文实验小学听课,下午回来后还得补上午的课。当我走进教室时,孩子们看到我都吃了一惊,因为他们原本期待的是体育课,所以对我的出现可能感到有些不满。于是,我装出一副委屈的样子问道:“怎么了?你们不欢迎我吗?那我可以走了。”然后,孩子们急忙说:“欢迎欢迎!”我红着脸说:“我半天没见到你们了,真是想死你们了。可你们就不想我了吗?”一些孩子笑着回答:“想。”尽管声音并不大。我假装生气地说:“我发现还有几个没想的,平时我对你们那么用心,竟然白费了。”大家听后都哈哈大笑,我接着问道:“到底想不想?”全班齐声回答:“想!”这样一来,原本不情愿上的一节课,大家都愉快地进入了状态。

“温度”就是让你的课堂变得有趣

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让学生愉快自主地学习,是我一贯的追求。话说上学期在教学《晏子使楚》这一课时,正是兴趣盎然之际,下课铃声响了,我遗憾地说:“我这楚王还没当过瘾呢,咋就下课了?”没想到一个男孩子竟说:“老师,您课上得太投入了,下午继续喔。”于是,我就灵机一动:“下午老师换个国王当当,就当齐王。中午请你们写个折子,奏请齐王为功臣晏子开庆功会。”“好!”孩子们欢呼雀跃。有的说:“我要用毛笔写。”有的说:“我要用竹简写。”……下午上课,当我走进教室的那一瞬间,孩子们刷刷地起立齐声高喊:“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啥阵势,把我给镇住了。稍缓过神来,意会,我马上配合着应答:“众爱卿免礼,平身,有事启奏,无事退朝。”一阵笑声过后。陈某某同学站起来:“启禀陛下,臣有事启奏。”“爱卿请讲…”“尊敬的齐王……”后面还有刘爱卿、陈爱卿等等,一节课就这样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达到了教学目的,无形中又激发了孩子的学习兴趣,挖掘了他们的学习潜力,更重要的是老师也能从中感受到工作的快乐。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呢?

“温度”就是让孩子养成自觉的好习惯

我记得有一次,一个家长给我发微信说:“刘老师,您到底是怎样教育孩子的?我们家的孩子总是称赞您,说您不用打骂,他们还是很听您的话。”教育确实需要智慧和耐心,而我的教育智慧就在于帮助孩子培养良好的自觉习惯。当然,培养孩子的行为习惯并非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持续的努力。有一次上课时,孩子们被天空中飞过的几架飞机吸引住了。那轰鸣声和细长的烟雾平时不常见,我决定让他们充分欣赏一下。当飞机远去,他们也回过神来。我开始问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天上有几架飞机?”孩子们齐声回答:“五架!” “哦,你们观察得真仔细。今天,我要布置一项与此相关的作业,题目可以是《飞机带来的麻烦》。”当时,孩子们都表示苦恼,但在老师的命令下,只能无奈地接受。从那以后,只要外面有风吹草动,只要有同学分神,就会有人提醒:“小心听讲,否则老师又要布置作文了。”

《《让教育带着温度落地》读后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