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实用的美术教案汇总8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美术教案8篇,欢迎大家分享。
美术教案 篇1活动目标:
1、通过欣赏作品,感受树枝抹、压后的独特美感,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
2、尝试运用不同树枝大胆印画,添画,体验树枝添画活动的快乐。
3、培养幼儿的技巧和艺术气质。
4、培养幼儿的欣赏能力。
活动准备:
1、各种不同的树枝,棉签、水粉颜料、调色盘、卡纸、白纸若干。
2、教师制作的树枝添画成品若干幅。
活动过程:
1、欣赏作品,感受作品的美。
师:“今天,我带来了几幅画,我们来欣赏一下。”(出示示范画若干幅)
幼:“哇,真漂亮!”
师:“画上都有什么呀!”
幼:“有太阳、小鸟、小老鼠、树……”
师:“还有什么?”
幼:“树。”
师:“这些树长得一样吗?”
幼:“不一样。”
师:“怎么不一样?”(边指树,边提问。)
幼:“有的树干粗,有的树干细。”
幼:“有的树干很多,有的很少。”
师:“你看到这些画有什么感觉。”
幼:“我感觉很美。”
幼:“我感觉很漂亮。”
2、画面内容,猜想所用的工具及方法。
师:“这么美的画,猜一猜是用什么材料和工具画出来的?”
幼:“用颜料。”
幼:“用油画棒。”
师:“今天,我把绘画的材料和工具也带来了,我们一起看一下。”(出示树枝)
师:“这是什么?”“认识吗?”
幼:“树枝。”
师:“它叫侧柏,是柏树的一种。大家看,这个树枝和哪幅画上的树一样呢?”
幼:“老师,和这一幅。”
师:(手拿石榴树枝)“看,知道老师是从哪里找到这个树枝的吗?是在我们幼儿园的石榴树下捡到的。看看它和哪幅画上的一样。”
幼:“老师,和这幅一样。
师:“除了树枝,还有颜料、盘子……”
师:“现在再来猜猜看,怎样用这些材料和工具画出这么美丽的画来?”
幼:“用树枝照着画。”
幼:“把树枝放好,再用颜料比着画。
幼:“给树枝刷上颜料,再印在画上……”
幼:“把树枝粘在纸上再涂颜色。”
3、教师与幼儿共同探讨树枝添画的方法。
师:“想一想,老师是怎样用这些工具画出这些作品的?”
幼:专心想。
师:“怎样涂?”
幼:“用刷子涂上。”
幼:“用树枝,往颜料上涂一涂。”
师:选择正确的方法来做。
幼:开始印。
师:“怎样印?”
幼:“用小手印。”
幼:“不行,这样手会脏的。”
幼:“找一张纸来。”
幼:“用废纸……”
(孩子与孩子之间因为“用什么来印”相互讨论,开动脑筋想办法。这是幼儿与幼儿之间互相学习、共同探究的过程。)
师:“看看我们请报纸来帮忙可以吗?”
师:“印出树枝后我们把报纸合起来,放到一边。再印时,再请报纸来帮忙。”
师:“然后,我们用棉签帮忙,点上自己喜欢的东西。”
幼:“我喜欢香蕉。”
幼:“我喜欢苹果。”
师:“好,我们点上。”
(就这样,在讨论、探讨中,幼儿掌握了树枝添画的基本步骤。)
4、幼儿绘画。
在音乐的伴奏下,幼儿自由选择工具进行树枝添画,体会作画带来的乐趣。
5、展示幼儿作品,师生合影留念。
倾听幼儿介绍,鼓励幼儿大胆地把自己的作品讲给老师或小朋友听,最后,请小朋友高举作品合影留念。
(这个环节把活动推向高潮,让幼儿充分体会成功的喜悦,有助于激励幼儿继续探究新的问题,就这样整个教学活动在探索中快乐的结束。)
活动反思:
在整个活动中,幼儿思维活跃,积极性高;环节设计中,猜想————验证的过程大大增强了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幼儿主动学习创造了条件。
活动中不足之处:在让幼儿猜想用什么工具、材料绘画出这些作品时,我只是简单的重复幼儿的语言,没有提升幼儿的'思维朝自己的目标进行,这说明我的教学机智需进一步提高。
活动点评:
1、选材有特色。石榴树枝、侧柏树枝、竹枝等,特别是侧柏树枝,
当印到白纸上后,侧柏的枝叶隐隐约约,配上不同的颜色,印染的效果好似来到了秋天的树林一样。
2、多通道感受,整节课可以用“美”字来形容。开始环节,当一幅幅作品展现在幼儿面前时,我们听到了孩子的惊叹声,孩子们产生了浓厚的创作兴趣。整个环节中,教师与幼儿平等沟通的教态、幼儿兴趣盎然地制作树枝添画的过程及幼儿手拿自己的作品向小朋友及客人老师展示时的自信、兴奋表情,无一不是美的欣赏。
3、本节教育活动改变了以往美术活动中教师讲解、幼儿学习的传统模式。采用了扩展幼儿思维的猜想————验证的方法:在活动中,让幼儿猜想这些作品是用什么工具、怎样操作而绘画出来的,加深了幼儿对工具、绘画方法的认识并极大地提高了幼儿学习的积极性。
教师示范绘画的过程,渗透了规则意识的培养。当树枝在调色盘中蘸好了颜料,放到白板纸上用报纸压印后,报纸怎么办呢?教师告诉幼儿:“把报纸叠一下放到一边,再等印时,再拿一张报纸印。”教师不留痕迹地把印的方法融合其中,巧妙地教给了幼儿。
美术教案 篇2教学内容:6、实物的联想
教学目标:
1.选用生活中常见的各种物品,运用丰富的联想进行巧妙的设计,组合成新的形象,给人以无限的惊奇。
2.培养想象力、发明力以和观察生活、装饰美化生活的能力,培养热爱生活的情感。
3.从不同的角度对现成物品进行大胆想象,争取作出与众不同的作品。
4.学会观察和选择资料并加以巧妙利用。
教学重点、难点:
1、巧妙地选用各种物品和资料,利用自身的想象力和联想力进行创作。
2、怎样将各种物品和资料进行合理利用、巧妙组合,并使人一目了然,能给他人以启发。
教学媒体:
课件、各种生活物品、废旧资料等。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今天我们将举行一次竞赛,它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超 ……此处隐藏2048个字……画三笔画出青蛙的身体,再用线尖画出青蛙的腿,最后用细笔勾出青蛙背上的花纹)画小青蛙时,它身体和腿的位置不同,就可以画不同形态样子。看,身体朝上,腿上下分开,小青蛙跳起来了,这只青蛙在干什么?对了,它真蹲着看我们呢。
4.拓展幼儿思维:夏天的池塘里除了有小青蛙,还有哪些美丽的东西呢?
5.出示完整的范例为幼儿提供相关经验。
三、出示酒瓶,感知酒瓶的特征,为幼儿提供绘画经验。
1.教师拿起一个酒瓶:今天我们要把这些夏天的东西画到酒瓶上。想想,在酒瓶上画画和我们平时在纸上画画有什么不同?”
2.教师示范:左手按住酒瓶口,右手做出拿毛笔的姿势:“酒瓶可以转着画。”老师转动的'手势动作要夸张、放慢,提醒幼儿操作时也可这样转动酒瓶画画。
3.讨论:怎样才能把整个酒瓶画满,画的好看?
4.小结:小朋友在画的时候,要想好先画什么,再画什么,而且要把整个瓶身都要画满,注意颜色的搭配,绘画时手不要碰到瓶身,画面就会更干净、好看的。
5.出示范例,引导幼儿欣赏在瓶子上绘画后的效果。
师:看,这是老师画的,上面有什么?小青蛙都在干什么?
四、指导幼儿作画。
1.提出绘画要求:画出不同方向的青蛙,比一比谁的青蛙游泳的姿势最漂亮。
2.小青蛙累了,给它画些荷叶,让它休息休息。
3.幼儿作画时的常规:颜料的干湿、瓶子的旋转、手捏的地方。
4.鼓励幼儿大胆想象为酒瓶设计装饰出漂亮的画面。
5.讲评幼儿作品。请幼儿说说自己的小青蛙在干什么?
五、幼儿进行打击乐游戏,进步感受夏天的热闹。
1.师:小池塘里小青蛙的夏季音乐就要开始啦。
2.播放音乐老师用筷子有节奏的敲打瓶子。
师:小朋友想试一试吗?那我们就一起来吧。要跟着音乐节奏哦。小青蛙们的夏季音乐会开始啦!多么热闹的夏天啊!
美术教案 篇7 教学分析:
1、幼儿很喜欢吹泡泡,课前询问时发现多数幼儿有吹泡泡的经验,因此这次活动是从生活中取材的。
2、活动中幼儿把吹泡泡当成一个好玩的游戏,乐于在白纸上留下自己的杰作,整个活动沉浸在欢快之中。
活动目标:
1、能用多种颜色吹泡泡,并用吹泡泡的方法作画。
2、尝试用吸管吹出泡泡,探索吹泡泡的方法。
3、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活动准备:
多种颜色的`泡泡水、吸管大于幼儿人数、白纸贴在泥工板上是幼儿人数的俩倍、清水一盆。
活动过程:
1、导入:带幼儿玩接泡泡游戏,引起幼儿兴趣。
教师吹泡泡吸引幼儿注意力,引导幼儿主动接泡泡。
(分析:以游戏的形式导入活动,激发幼儿活动兴趣。)
2、探索留住泡泡痕迹的方法并实际操作验证。
(1)教师引导幼儿发现泡泡的特点:容易碎,接不住,
(2)引导幼儿讨论把泡泡留住的好办法。
(3)教师演示:用有颜色的泡泡水吹出一个大大的泡泡,用白纸接住。
(4)教师小结:泡泡在你的白纸上留下了许多美丽的痕迹,绘成了一幅美丽的泡泡画,
3、出示工具材料,引导幼儿探索泡泡画的制作过程。
(1)教师再次演示用吸管吹泡泡留在纸上的过程
(2)幼儿吹泡泡作画,教师融入幼儿一起吹泡泡,在吹的过程中引导幼儿主动发现:将吸管一头蘸上颜色水,在盆子边上靠一下。对着纸,轻轻地吹出一个泡泡,纸上就留下了一个彩色的泡泡。不要总用一种颜色吹,换颜色时要把吸管清洗一下。移动纸时要双手端平。
活动结束:
教师表扬专心吹泡泡的幼儿,提醒幼儿注意卫生, 带领幼儿去洗手。
美术教案 篇8一、活动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活动,使学生了解垃圾的危害。
2、通过欣赏废物巧利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想象能力。
3、孩子们通过动手折篮子的活动,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 通过活动,增强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参与社会生活的意识。
2、让学生观察周围环境,说出环境的变化,并了解当今社会人们是如何处理垃圾的。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垃圾给人们带来的危害,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活动重难点:
了解垃圾的危害、篮子的.编折。
三、活动准备
1、学生对垃圾的分类进行调查。
2、学生对垃圾的危害进行整理,查找。
3、废旧报纸
四、活动过程
(一)、提问导入,渐入新知
教师分别向学生出示一组环境优美的图片,一组环境被严重污染了的图片,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二)、探讨主题,变废为宝
1、师:你们知道生活中有哪些垃圾?(说说自己的小调查) 日常生活中,人们习惯将垃圾分成三类:
一、有机垃圾:又称湿垃圾、不可回收垃圾或餐余废弃物。包括:瓜果皮、蔬菜皮、变质食品、剩饭菜等。
二、无机垃圾:又称干垃圾、可回收垃圾或可再生废弃物。包括:废纸、废金属、废塑料、废玻璃、废织物(布料)等。
三、有害垃圾:又称危险废弃物。包括:废电池、过期药品、水银温度计、废油漆桶等。
2、了解垃圾对人类生活和环境的危害
师:那么,垃圾对人类生活和环境到底有哪些危害呢?
我们通过上网了解到,垃圾对人类生活和环境的危害主要有:
第一、占地过多,同时垃圾在自然界停留的时间也很长:如塑料100—200年。
第二、污染空气。塑料膜、纸屑和粉尘则随风飞扬形成“白色污染”。 第三、污染水体。水面上漂着的塑料瓶和饭盒,树枝上挂着的塑料袋、面包纸等,不仅造成环境污染,而且如果动物误食了白色垃圾不仅会伤及健康,甚至会死亡。
第四、火灾隐患。垃圾中含有大量可燃物,遇明火或自燃易引起火灾、垃圾爆炸事故不断发生,造成重大损失。
3、认知冲突
师:看来啊,垃圾对我们人类的危害还真不少呢。那有什么办法减少危害呢?(揭示课题:变废为宝——废物巧利用)
那我们如何变废为宝呢?我们可以做点什么呢?(两种途径,课件展示)
(三)、欣赏借鉴,观察学习
出示变废为宝的图片,感受他人的智慧的同时,接受变废为宝的理念。(课件展示)
(四)动手操作,集体评价
那同学们想不想自己动手试试,我们也来个废物巧利用呢?请看视频《废旧报纸折篮子》。同学们做。
随机评价几个同学的作品。
(五)、收获总结,拓展作业。
今天你又有哪些收获呢?今天放学后跟家长一起做一个由废旧品做的小物件,咱们比一比哪个家庭做得好!
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