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相和的教案

时间:2025-11-27 21:42:16
将相和的教案

将相和的教案

作为一名老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将相和的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将相和的教案 篇1

一、教学目标

1、自学本课生字词,理解“理屈”、“示弱”、“能耐”、“绝口不提”、“完璧归赵”等词语的意思。

2、按不同故事内容给文章分段。

3、 初读课文,了解“将”、“相”分别指的是谁,全文共讲了哪几个故事。

二、教学重点、

1、自学和理解本课生字新词。

2、按不同故事内容给课文分段。

3、体会人物性格品质

三、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从蔺相如为了国家利益,对敌不畏强暴,机智勇敢和对友胸怀宽广,忍辱退让,廉颇知错能改的好品质中受到启示和教育。

一、导入新课

二、检查预习情况。

1、出示要求

(1)默读课文时标注自己不认识的字,词语。

(2)运用工具书,联系上下文学习生字词

2、认读生字

3、难字指导:

“颇”读pō,不读pó;书写“璧”时,注意下面是“玉”,不是“土”书写“辞”时,注意它是左右结构,左边的`“舌”略窄稍小,右边的“辛”略宽稍大。

4、理解词语

胆怯——胆小。 理屈——理亏。

无价之宝——指极珍贵的东西。

理直气壮——理由充分,因而说话有气势。

负荆请罪——表示认错赔礼。

绝口不提——因回避而不说。

示弱——表示比对方软弱,不敢较量。

完璧归赵——指把和氏璧完好地送回赵国。这个成语现在常用来表示物归原主。

三、走进课文,回答问题。

四、统领全文,感受人物形象品质。

1、课文中三个故事之间有什么联系?

2、课文为什么用“将相和”做题目?

3、“将”“相”各是什么样的人?

蔺相如有不畏强暴、机智勇敢,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不计个人得失的高尚品质。廉颇也能以国家利益为重,勇于认错,知错就改。他们两人的共同特点是爱国。

五、拓展延伸

就将相和两人的高尚品质结合学校和本班当前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要养成爱护集体荣誉、知错就改的好习惯。

六、作业

  将相和的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内容,认识故事主要人物蔺相如和廉颇的性格品质。

2、领悟三个小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文章的命题方法。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简要地讲述故事,并给每个小故事加标题,培养朗读能力、复述能力、概括能力。

4、帮助学生认识“璧、廉、颇、缶”;会写“赵、壁、骗、怯、廉、颇、辞、缶、卿、削”;理解“胆怯、推辞、侮辱、击缶、上卿、大夫、削弱、无价之宝、完璧归赵、理直气壮、负荆请罪”等词语。

5、引导学生根据课文编写小剧本,并尝试进行排练表演。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认识故事主要人物蔺相如和廉颇的性格品质。从蔺相如为了国家利益,对敌不畏强权,机智勇敢和对友胸怀宽广,忍辱退让的好品质中受到启示和教育。

教学难点:

理解三个故事的原因和结果,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并给每个小故事加标题,培养朗读能力、复述能力、概括能力。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导入

1. 复习上一节课整理的问题

二、 根据问题细读课文,认识人物形象。

1. 学习完璧归赵

(1) 默读课文1-10自然段,概括这个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起因:秦王倚仗强势,要骗宝玉;

经过:蔺相如向赵王献策,并与秦王面对面斗争;

结果:蔺相如派人送宝玉回赵国。

(2) 深入阅读,认识人物形象,回答下列问题

①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②带着问题深入阅读

③在什么情况下,蔺相如向赵王献策?

理解“战国”“和氏壁”“说愿意拿15个城池换这个宝玉”“为难”。

④蔺相如献策时说了什么,他的态度、想法、心情怎样?

理解“我愿意带着宝玉到秦国去”“如果”“理屈”。

⑤蔺相如怎样把献给秦王的宝玉又拿到手并送回赵国?

“……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他是真撞还是假撞?由此你领悟出什么?

⑥你怎样认识这个故事的结果?取得这个结果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课文哪些语句描写突出了蔺相如的精神品质?有感情的朗读。

三、 总结第一段的学习方法。

1. 默读课文,概括了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2. 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3. 带着问题细读课文,认识人物形象。

4. 有感情的朗读,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和精神品质。

四、 运用学习方法,学习第二个小故事。

1.提出有价值问题。

2.阅读,思考以下问题

① 赵王在什么情况下动身去渑池赴会?

② 渑池会见时,蔺相如怎样与秦王针锋相对?

③ 这个故事的结果是什么?取得这种结果的原因是什么?

3.引导讨论,着重体会重点词句,明确当时情况;针锋相对;事情结果及原因。

总结:蔺相如进一步发扬维护国家尊严与利益的精神及机智勇敢的品质战胜了秦王;廉颇大力配合,用武力作后盾,双方配合一致。

4.有感情的`朗读这一段。

五、自学第三段。

1、把这一段分成三层,理出这个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2、将相不和的原因是什么,又是怎样和好的,促使他们和好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3、蔺相如和廉颇的行动和表现有哪些感人之处?

4、有感情地朗读体会。

六、总结。

1、迅速浏览全文,思考

(1)把三个故事连起来看,前一个故事的结果与后一个故事的起因有什么联系,具体说一说。

(2)从课文中找到三个故事连接、过渡的句子,读读并体会它们的作用。

2、评价人物,着重认识二人的品质。

蔺相如和廉颇各自表现的品质是什么?共有的品质是什么?你喜欢哪个人物?为什么?

3、朗读,欣赏人物的描写。

  将相和的教案 篇3  将相和的教案 篇4

一、课题内容简介:

《将相和》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五组的第一篇课文,这是 ……此处隐藏17483个字……行)

⑴ 在这段话里,能否从蔺相如的言行中体现出机智勇敢呢?抓住重点词品一品,填好表格,说说为什么。

⑵ 学生汇报,教师点拨

① 蔺相如“想了一会儿”,他在想什么呢?是在想到底要不要去吗?

(蔺相如想的并不是去不去,而是在想如何既能保住和氏璧,又不给秦王发兵进攻制造机会。)

② “愿意”:在国家危难之时能挺身而出。

③ “如果……就……;如果……一定……”(出示句子):这是两个假设句的连用,表示对两种情况的对策。蔺相如把两种情况都考虑到了,说明他慎谋远虑,考虑周全。

④ 句式训练:能否用“如果……就……;如果……一定……”说一句话

⑷ 朗读指导:蔺相如把问题考虑得非常透彻,连对策都想好了,真可谓是成竹在胸。该怎么才能把这几句读好呢?

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㈢第8~9自然段

1、赵王和大臣们没有别的办法,只好派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到了秦国。蔺相如到了秦国,进宫向秦王献上和氏璧(板书:进宫献宝)。秦王喜欢这件宝物吗?从哪里看出来的?

朗读训练:指名学生读“秦王双手捧住璧,一边看一边赞叹”

2、看来,这和氏璧的确是个价值连城的宝贝,连见多识广的秦王也爱不释手。可他却“绝口不提交城换璧的事”,是因为他太专注于欣赏宝物了吗?这种情况蔺相如料到了吗?

所以在蔺相如看来,秦王(引说)“果然”绝口不提交城换璧的事,可知秦王并无诚意,要想全身而退,必有一番恶斗。那么蔺相如到底是怎么和秦王斗智斗勇的呢?

3、总结学法,自学8~9自然段,完成表格

请同学们用刚才学第6自然段,先听课文录音,再找人物言行,然后抓关键词句,最后悟思想品质(板书:听、看、抓、悟)的方法自学课文第8~9自然段,和你的学伴讨论讨论,谈谈你们的发现,完成表格。

⑴ 听第8~9自然段录音

⑵ 自学8~9自然段,完成表格

4、学生反馈,教师点拨

⑴蔺相如看到这种情形,知道秦王没有交城换璧的诚意,就上前一步说:“大王,这块璧有点小毛病,让我指点给您看。”

① 这块和氏璧是稀世珍宝,真的有“小毛病”吗?

蔺相如这么说是为了什么?(板书:设计取回)

② 朗读训练:蔺相如设计从秦王手中取回和氏璧,该怎么说秦王才会相信呢?

指名读——齐读

③ 秦王听蔺相如这么一说,果然中计,就把和氏璧交给了蔺相如。说时迟,那时快,只见蔺相如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

一连串的动词“捧、退、靠、站”充分体现了蔺相如的机智敏捷。

⑵ 蔺相如理直气壮地说:“……”

① 理解“理直气壮”

蔺相如为什么能“理直气壮”?引导学生说出秦王理屈,而蔺相如已经看清了秦王贪婪的真面目,所以能理直气壮地揭穿骗局。

那蔺相如对秦王说这番话的时候,除了“理直气壮”之外,还包含了怎样的.情绪呢?(怒气冲冲、人璧共存亡的胆量、大义凛然)

② 朗读训练:“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个城,所以把和氏璧拿了回来。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就和璧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

指名读——分组赛读——齐读

③ 说着,蔺相如举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这时,蔺相如是不是真的要撞?为什么?

原因:蔺相如捧玉撞柱是假,逼秦王就范是真。因为秦王对和氏璧爱不释手,绝不会眼睁睁地看着和氏璧被撞碎,这也是蔺相如的机智之处。

果然,秦王中计(引读:秦王怕撞碎了璧,连忙把他劝住,说一切好商量,还叫人拿出地图,把给赵国的十五个城指给他看。)

⑶ 蔺相如说和氏璧是无价之宝,要举行个隆重的典礼,他才肯交出来。

句式训练:这是一句间接转述句,我们一起来直接把它改成直接引用的话(生齐说:“和氏璧是无价之宝,要举行个隆重的典礼,我才肯交出来。”)

蔺相如要秦王举行“隆重的典礼”,目的是什么?

① 造声势,让其他五国都知道秦王欲向赵国交城换璧;

② 拖时间,好派人把和氏璧及时安全地送回赵国。

⑷ 秦王万般无奈,只好答应了蔺相如的要求。而蔺相如回到宾馆之后,还是觉得秦王绝没有诚意拿城换璧,于是(引读)叫手下人化了装,带着和氏璧抄小路先回赵国去了。(板书:完璧归赵)

此处,可以看出蔺相如料事如神,做事果敢。

⑸ 到了举行典礼的那一天,蔺相如进宫见秦王,大大方方地说:“……”

① 理解“大大方方”

蔺相如私下派人送和氏璧回赵国,可能会有怎样的后果?

此时,情况危急,秦王随时可以给蔺相如扣上欺君的罪名,可蔺相如仍能保持翩翩的君子风度,大大方方,他的胆识实在是让人佩服。

② 用自己的话说说这段话的意思

自由练说——指名说

③ 归纳:蔺相如对秦王说,假如你有诚意的话就先交城,我们赵国也会马上把和氏璧送过来,不然,就算你杀了我,你不但得不到和氏璧,反而会被天下人耻笑,原来秦国是这么不讲信用。

④ 朗读训练:指名读——分组读——齐读

⑤ 蔺相如和秦王据理力争(板书:据理力争),秦王没有办法,只得客客气气的送蔺相如回国。

㈣ 朗读描写秦王的三句话

1、朗读训练:蔺相如的言谈举止,让我们充分感受到了他的随机应变和敢作敢为。而他的勇敢机智也让因贪婪而理亏的秦王处处表现得很被动,总是被蔺相如牵着鼻子走。请同学们找出描写秦王无可奈何的句子,再读一读,相信你能读得很好。

自由读——指名说(出示)——指名读——男女分读——齐读

⑴ 秦王怕撞碎了璧,连忙把他劝住,说一切好商量,还叫人拿出地图,把给赵国的十五个城指给他看。

⑵ 秦王只好跟他约定了举行典礼的日期。

⑶ 秦王没有办法,只得客客气气地送蔺相如回国。

2、作者通过描写秦王处处受制于蔺相如来表现蔺相如勇敢机智的写作方法叫做,(引生齐说:侧面描写)。

㈤ 第10自然段

这场斗争的结果如何呢?

(引读)因为蔺相如完璧归赵立了功,赵王封他做上大夫。

三、参照板书,详细复述

1、 学了这个故事,我们都为蔺相如的勇敢机智而折服,相信同学们也都希望能把这个故事从头到尾,有条有理地讲给别人听,那接下来的时间,我们就来试一试。

2、蔺相如“完璧归赵”这个故事的经过,大致上可以分为这么几步(指板书):进宫献宝→设计取回→完璧归赵→据理力争。同学们可以根据板书和自己制作的表格,在加上故事的前因後果,自己先试着说说看,自己练完之后,讲给同桌同学听一听。

3、指名说

四、小结

秦王企图骗取赵国的和氏璧,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前往秦国,利用秦王说的以城换璧的话,随机应变,揭穿了秦王的骗局,巧妙地要回和氏璧,勇敢机智地和秦王斗争,做到了完璧归赵,被封为上大夫。

《将相和的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